宜兴窑址

标签:
宜兴窑址前墅龙窑小窑墩遗址国保江苏宜兴 |
分类: 国保速写 |


宜兴窑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类,编号78/1-78,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晋至清。地址:江苏省宜兴市。
宜兴窑址位于宜兴市,由晋小窑墩遗址、唐涧潨窑遗址、唐真武殿窑群、宋筱王村窑群、明前墅龙窑、清前进窑等窑址(群)组成。烧造年代涵盖了自晋至清各个历史时期,全面反映了宜兴一千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
小窑墩遗址位于丁蜀镇周家村,创烧于晋,延烧至唐宋时期,是早期越窑青瓷的一处重要窑址。窑址及堆积均保存较为完好,共分三个不同时期的产品堆积。下层和中层分别为西晋与唐代的堆积,产品以青瓷器为主;上层为为宋代产品,大多为大件缸瓷等黑货陶器。从窑址出土器物看,其产品造型及工艺均十分先进,对于研究我国早期陶瓷窑的结构及烧造技术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于了解两晋时期宜兴的青瓷生产情况及与浙江青瓷的关系等均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涧潨龙窑遗址位于丁蜀镇桃渊涧潨自然村。1976年曾进行科学发掘,是江苏境内最早进行科学发掘的古窑址,为唐代越窑系青瓷的一处重要窑址。涧潨龙窑烧制产品比较简朴,以生产民间日用的碗、钵、罐、盘(碟)、灯盏为主,兼烧盆、瓶等其他产品。其烧造历史不见于文献记载,但从产品特征看其时代大体属于唐代中、晚期。
真武殿古窑群位于新街镇水北村。规模较大,皆为龙窑结构,其产品主要为各式平底碗、、四系罐、执壶、洗等,还有少量的研轮、瓷枕等。从烧造器物的特征看,该窑址创烧于唐代中晚期,延烧至北宋。从现存窑址的规模看,当属当时宜兴地区生产日用青瓷的主要窑场之一。
筱王村古窑群位于西渚镇五圣村,是宋代宜兴地区生产日用陶的主要产地之一。据传共有窑墩90余座,但目前保存完整的窑址有20余处,产品主要有四系坛、执壶、瓶、盆等,规模巨大,堆积丰富,产品地域特色明显,是研究宋代日用陶瓷生产的的重要窑址。
前墅龙窑位于丁蜀镇前墅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一直未间断,素有“活龙窑”之称,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器的唯一一座龙窑,在全国亦十分罕见。
前进窑遗址位于丁蜀镇解放西路茅庵山南坡,建于清代中晚期。窑总长近百米,规模巨大,是一处烧造大型陶器的窑场,也是宜兴现存最大的龙窑遗址。
宜兴如此众多的古窑群,见证了宜兴悠久的陶瓷发展史,也为研究古陶瓷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对宜兴窑址的寻访,很多年以前就有了计划,却一直莫名其妙地拖延着。或许,对这样分散的窑址心里犯怵,下意识地退避。
2020年8月,从南京返回杭州,途经宜兴,时间上有些宽裕,就跟着斯飞坐标进了丁蜀镇。稍微费了点周折,找到已经辟为景区的前墅龙窑。可惜龙窑圈在围墙内,拍摄不那么地舒服。
这一趟,仅仅看了前墅龙窑。自然不过瘾。于是三个月后,搭乘高铁专程到宜兴。
将几处窑址的分布位置给的哥看,的哥有些年纪了,按说老马识途,不料却是一脸茫然,说只知道五圣村。看一下地图,五圣村路还不近,先去吧。
到五圣村,直奔村党群服务中心,果然得到了热情且周到的服务,说出门右拐再右拐,然后直行,过桥,在水库边右拐,再往前就到了。依嘱前行,顺利找到筱王村古窑群的国保碑。至于窑址,应在杂树野草覆盖之下,没有明显的迹象。
转往小窑墩遗址。小窑墩遗址的资讯说是在周家村,地图上查找,出现了若干个周家村,但位置可疑。幸好这次随身带了《识古寻踪》,查到小窑墩遗址位于建新村周家自然村。这就明白了,弃周家村而直奔新建村,走进了新建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值班的汉子主动问有什么事,于是就询问这个小窑墩遗址在什么位置。汉子先是指点了路径,然后说门锁上了,进不去。于是赶紧追问能不能帮忙找到管钥匙的开一下门。那汉子起身,说带你过去吧。恍然大悟,这汉子就是管钥匙的。这次的运气很好了。
行车一段不远的路程,路边有一处小院,汉子停车,开门,小窑墩遗址在这个小院内。
杂树荒草遍布一小土丘,小窑墩遗址的国保碑立在前面。赶紧拍摄。其实除了国保碑,也没什么可看的。
谢过领路开门的汉子,又一次体会到有困难找组织的好处。
也是在这里,小小地纠结了一下,放弃对其它几处窑址的寻访,再次到了前墅龙窑。感觉这里应该是宜兴窑址最有象征意义的一处了。
小窑墩遗址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1°14'36”,东经119°49'7”。
筱王村古窑群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1°16'27”,东经119°32'47”。
前墅龙窑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1°15'31”,东经119°52'4”。
寻访时间:2020年8月26日、11月12日。
个人印象分: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