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龙口和开刀山窑遗址

标签:
寺龙口窑遗址开刀山窑遗址青瓷窑址国保浙江慈溪 |
分类: 国保速写 |


寺龙口和开刀山窑遗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古遗址类,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归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林湖越窑遗址。时代:唐至宋。地址:浙江省慈溪市。
寺龙口和开刀山窑遗址位于慈溪匡堰镇乾炳村。属古银锭湖窑址群。古银锭湖由古代潟湖演变而来,共有青瓷窑址三十七处,其中寺龙口、开刀山窑址是古银锭湖窑址群的典型代表。
寺龙口窑址在1998年和1999年进行两次考古发掘,揭露南宋龙窑遗址一处,作坊遗迹两处,出土各类瓷器、窑具五万余件。寺龙口窑始于唐代晚期,一直延续至南宋初期。五代北宋时期烧制秘色瓷,供奉朝廷,南宋初为朝廷烧制精美绝伦的祭祀用瓷和宫廷生活用瓷。在杭州的南宋皇城遗址中曾多次发现寺龙口窑生产的瓷器残片。
寺龙口窑创烧于晚唐时期,开始烧造以厚胎青黄釉花口碗、盘等为主的越窑青瓷。五代时期生产兴旺,大量烧造碗、杯、盏托等以及秘色瓷。吴越国晚期至北宋真宗时期,烧造以碗、盘、盅等饮食器为大宗的青瓷,并盛行细线划花的装饰,突破了长期以来越窑以釉取胜的传统做法。北宋中期,开始烧造韩瓶、高足水盂等,装饰技法流行刻划花。北宋晚期,寺龙口窑逐渐衰落,工艺水平下降。同期开刀山窑创烧,开始烧制高圈足的碗、盘、盏等青瓷器,制作种类趋于单调,釉色灰暗,多数无光泽,刻划花趋于草率,器表不光洁,制作粗糙。
开刀山窑由五处窑址组成,烧制时代从北宋晚期到南宋中期。在窑址堆积中,存在着同窑合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制品:一种为传统的越窑玻璃质釉制品,另一种为类似汝官窑的乳浊釉制品。
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初期,寺龙口窑在烧造民间用瓷的同时,也为南宋朝廷烧造宫廷用瓷和祭器,一度繁盛。其后,开刀山窑也开始兼烧“官窑型”的炉、玉壶春瓶、尊等宫廷用瓷。约至南宋中期,寺龙口窑、开刀山窑停烧。
寺龙口和开刀山窑遗址通过考古发掘确立了南宋地层,发现了南宋龙窑窑炉,把越窑烧造的下限年代从北宋推延到南宋中期,改变了以往越窑停烧于北宋晚期的观点;也展示了越窑从晚唐至南宋中期所经历的由鼎盛到衰亡的演进过程,为贡窑和秘色窑、越窑与汝窑、越窑与官窑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就位置而言,寺龙口和开刀山窑遗址距离上林湖不远,但寻找起来,但是有难度。最大的困难,是斯飞坐标不支持扩展项目的搜寻,只能依靠大致地址就近寻访。
直接到了乾炳村,锁定党群服务中心。这也是近期找到的诀窍,浙江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是解决困难最有效的场所。
果然,村民一致推荐村里的电工带路,说他是最熟悉这一带的人。
寺龙口窑址有点麻烦,电工师傅带进村,带到一户住宅,和房东打招呼后,穿堂入室,从屋后上了山坡,隔着一道铁丝网,才见到国保碑。农户女主人解释,本来从路边也是可以上去的,但被村民建了房子,路就断了。一声感叹,倘若没有电工师傅带路,怎么找得到!
开刀山窑遗址在路边山坡上,国保碑后方,窑址的轮廓被草木覆盖,自然是看不清楚了,但山坡上全是破碎瓷片。
寺龙口窑址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0°6'36”,东经121°17'59”。
开刀山窑址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0°6'24”,东经121°17'38”。
寻访时间:2020年5月7日。
评定星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