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建筑群

标签:
崂山道教建筑群崂山太清宫国保青岛 |
分类: 国保速写 |


崂山道教建筑群,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编号7-1143-3-441,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元至清。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崂山道教建筑群位于青岛崂山区崂山山脉周边。
崂山是我国海岸线上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132.7米。崂山山脉的奇峰幽谷中,遍布宫观庙宇,为我国道教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场所之一。
崂山道教建筑始于西汉时期,唐代续建,宋代大规模建设,至金元时期达到鼎盛,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后延至明清,已成“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势。至清康熙年间,崂山地区道教庙宇已达一百余处。
现存崂山道教建筑群的布局和风格体现了明清时期道教建筑特色,堪称北方道教建筑的典范之作。这些建筑古朴、典雅、严谨,是道教文化的载体。目前保存较好的崂山道教建筑有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明霞洞、关帝庙、白云洞、明道观、蔚竹庵、华楼宫、太和观、沧海观、华严寺、百福庵十三处。
崂山道教建筑群各宫观在布局上依照自然地形灵活地布置建筑,有效地利用了自然形成的高差,烘托出庄严凝重的宗教朝圣氛围。主殿多位于建筑中心,四周配殿环绕拱卫,一般以三清、老君、玉皇为主殿。建筑多为硬山顶,但又在建筑高度、吻兽、装饰等细节进行不同的处理,来区分不同的等级。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多为三进或二进院落,正殿两侧均有配殿和厢房、甬道、回廊等设置。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使用天然花岗岩石,结合砖、木、瓦等材料。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整个殿宇分三个独立院落,东南是三官殿,中间是三清殿,西是三皇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式木结构建筑,风格清淡简朴。
上清宫位于崂山东南麓幽谷中,创建于宋初,后毁于山洪。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道士李志明重建。后历代屡有修缮。有前后二处庭院和偏院,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正殿、后殿。
明霞洞原为上清宫的别院,由巨石崩落叠架而成,洞额书“明霞洞”三字,刻于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洞内高大宽敞,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于地下。洞东一嶙峋巨石尚存有“天半朱霞”题刻。洞西斗母宫为现存主要建筑,主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为硬山式砖石结构,始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清均有重修
对于旅行目的地来说,崂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名气很大,地盘很大,但吸引力不大,且不那么方便。一直以来,那么多次在青岛,可以在八大关流连忘返,可以一次次寻访总督官邸或基督教堂,却没有一次将崂山列入计划。
眼瞅着青岛能看的国保都看了,除了不得其门而入的那几处,剩下的只有崂山道教建筑群。
还是那句话,好歹国七,看一下还是应该的。
从青岛市区前往崂山,有公交车,但耗时甚多,并不合算。清早直接打的过去了,好在冬日旅游淡季,景区轻度热闹。门票贵且复杂,选购了太清景区那一款,坐上景区大巴,不短的一段路,到达太清宫。
从三官殿至三清殿下再至三皇殿,将太清宫走了一遍。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选定明霞洞和上清宫。
从太清宫到明霞洞,只有沿山路步行。行到途中,看到有索道的指引牌,想省点脚力,绕道前往索道站,到了门前才知道索道因大风而临时停运。无奈中再绕行至正道,咬牙到了临近山巅的明霞洞。
弯腰进了明霞洞,啼笑皆非。
由于太清宫立着青岛通用款式的国保碑,到明霞洞后四处张望,未见到这块碑,感觉失望,以为明霞洞未立国七碑。离开时居然最后关头在洞前的山道一侧看见另一款简陋且小尺寸的国七碑,算是意外的惊喜。
从明霞洞往上清宫,一路下行,很是轻松。到达后,先是发现了与明霞洞同一款式的国七碑,然后才进了上清宫。
平心而论,无论是太清宫、上清宫,还是明霞洞,看到的崂山道教建筑群这三组建筑,与国七的总体水准是符合的。
出崂山景区,返回青岛市区遇到麻烦。根本就没有的士,哪怕用了滴滴也一样。只好找到公交车站,等了二十多分钟才来了一辆车,挤在车上,一个多小时才到五四广场。可能与春节期间有关,但感觉到市政方面只考虑了自驾旅行。
太清宫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6°8'18”,东经120°40'16”。
明霞洞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6°9'17”,东经120°39'49”。
上清宫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6°8'54”,东经120°39'40”。
寻访时间:2019年2月7日。
评定星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