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遗址

标签:
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国保山东章丘 |
分类: 国保速写 |


城子崖遗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类,编号140/5,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山东省章丘县。
城子崖遗址位于章丘龙山镇以东龙山三村东北100米城子崖的台地上,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命名地。
城子崖遗址1928年春由吴金鼎先生发现,1930—1931年秋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曾被称为“黑陶文化”。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将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发掘中还发现了黑陶文化期城和灰陶文化期城,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90年代的发掘中,发现了城址、房址、水井、灰坑和墓葬等遗迹。确认该遗址是三个时代的城址。下层是龙山文化城;中层为岳石文化城,即1930年代初发现的黑陶文化期城;上层基本属春秋城,即所谓灰陶文化期城。
新发现的龙山城址,平面近似凸字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垣由原始版筑、堆筑法结合筑成。城始建于龙山文化早期。城属台城,地势或临河,或高于周围地面,城东西临河而无门,南北各一门,有道路连接。岳石文化城是在龙山城基础上修筑的。周代的城主要修筑在岳石城垣内侧,面积稍小,破坏比较严重。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胎质坚实,多为光泽发亮的磨光黑陶和灰陶,其次为灰陶、红陶,还有少量白陶。轮制技术发达,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器表多为素面,常见纹饰有弦纹、划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和镂孔,还有少量篮纹、方格纹和绳纹。主要器形有鼎、鬶、罐、盆、杯、豆、甗、甑、瓮、高柄杯和器盖等。器物中以平底器为多,另有三足器和圈足器,其中粗颈冲天流袋足鬶、三足盆、高柄杯、鸟首足鼎、袋足甗、黑陶单耳杯最具代表性。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其制作工艺高超,是陶器中的精品。
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认识和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比较而言,龙山文化比城子崖遗址名气更大。
1930年代前后,是中国野外考古的黄金时代,殷墟,城子崖,等等,还有远在江南的良渚。这些石破天惊般的大发现,即使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是一等一的大事件。
城子崖遗址建有博物馆。博物馆的陈列,不仅有城子崖遗址,还有章丘其它几处国保的出土文物。
博物馆往西,不远处被保留的庄稼地,为遗址所在。路边的小山坡上立着国保碑。环顾四周,什么也没有。辉煌的龙山文化,源头在此,感慨系之。
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6°44'2”,东经117°21'9”。
寻访时间:2018年4月27日。
评定星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