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及家族墓

标签:
吕祖谦及家族墓吕祖谦东莱吕氏国保浙江武义 |
分类: 国保速写 |


吕祖谦及家族墓,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类,编号7-0574-2-058,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宋。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
吕祖谦及家族墓位于武义县白洋街道白溪村的明招寺以西约300米处,安葬着自吕好问以下的五代共计约96座家族成员的墓葬,包括著名的理学家吕祖谦、吕祖俭兄弟等。
吕好问家族,称“东莱吕氏”,祖坟在河南新郑县神崧里。金人南侵,宋室南渡,吕好问举家南迁。流亡途中,吕好问死于桂林。吕好问次子吕弸中居住在婺州一带,其长子吕大器,即吕祖谦的父亲;次子吕大伦,当时正在婺州武义县丞任上。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吕弸中卒于武义县丞官舍。就近葬于武义明招山。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吕好问的棺柩自桂林迁来,成为明招山吕氏草地中辈分最高的成员。自此,吕氏家族将明招山规划为长久的家族墓地。之后,吕氏五代人,尽管生前分散四出,死后悉数聚葬明招山,延续160多年之久。直至南宋为元所灭,吕家人再次失散,明招山墓地终致废弃。1990年代,吕祖谦墓得以重建。
吕祖谦,“婺学”创始人,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吕祖谦丁忧期间,曾两度在明招山聚众讲学,“四方之士争趋之”,在学术史上影响深远。明招山吕祖谦家族墓地,典型地反映了吕氏“中原文献之家”的特殊追求,对当时及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族葬制度,颇具影响。
寻访吕祖谦及家族墓,还是费了点周折。
导航指向明招寺,接近时,路边小山丘前立有国保碑,自然大喜过望,赶紧拍摄。然后就陷入茫然。国七碑周边,并无墓葬的存在,且正好在岔路口。犹豫再三,仍直奔明招寺。正在修葺中的明招寺,门口立着省保碑,以为很牢靠了。入内,至吕祖谦纪念室,还是无解。纪念室中,有饮茶者,询问墓在何处,答曰就在寺旁。按指引寻找,竟是不相干的。返回,再询问,旁人说应该就是立国七碑的小山坡,墓已毁,自然见不到了。无奈,回到国七碑所在位置,继续茫然。此时,从小道上过来一农妇,一询问,农妇说往前走,再左拐,有一水塘,水塘上面就是了。
总算遇到了明白人。一路前行,约千米后,见到水塘。隔着水塘,墓园隐约可见。
重修的吕祖谦墓,与浙东的王守仁墓、黄宗羲墓倒是很相似了。在墓地眺望,与明招寺的直线距离,也就三五百米。只是明招寺的围墙阻隔其间,寻访的正确路径,还是应在国保碑位置沿左侧道路前行,不必去明招寺。
国保碑经纬度:北纬28°56'21”,东经119°53'4”。
寻访时间:2017年12月12日。
评定星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