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堂

标签:
东堂天主教圣若瑟堂王府井大街国保北京 |
分类: 国保速写 |


东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编号7-1608-5-001,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清。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东堂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74号。
东堂全称为天主教圣若瑟堂,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利用王府井民宅建造,为北京城内继南堂之后的第二座教堂。七年后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改建为西洋式。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京师大地震时塌毁。次年重建,由利博明修士(F.Maggi)设计,在后堂内保存有多幅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绘制的圣像。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毁于大火。两次鸦片战争后重建的东堂(1884年建成)为罗马式。形制与现状较接近。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东堂被义和团焚毁。1904年重建的东堂除各钟楼及穹隆稍作压缩以外,基本保持旧貌。教堂位于青石台基上,坐东朝西,符合天主教堂的形制规定。主立面(西立面)由三部分垂直体量组成,有两条水平腰线将其连为整体。底部三座半圆券式大门洞,形成大门廊,廊后为三个大门。中央大门上部为十字形大圆窗,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券式双联长窗。立面用组合式壁柱作垂直划分,为罗马柱式,每层基座、柱础、柱身、柱头及檐部齐全。正立面柱头为变形的爱奥尼式,其它立面的壁柱为罗马塔司干式。西立面上部的三座塔体顶部为双重鼓座,覆以肋形穹隆顶,其上各有带小穹顶的采光亭,亭顶部为十字架。中部穹顶略高于两侧穹顶之上。整个立面是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结合,既雄伟又注重曲折变化。建成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东堂一直是北京东城的重要地标建筑。
教堂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十八根圆柱将教堂内部分为中厅与侧廊。柱头与檐部之上立拱券,其上再覆以木屋架的坡顶。西部大门上有唱经楼。东部祭坛后有向外凸出的小圣经堂及两侧的更衣所,形成十字形。教学外立面为灰砖清水墙体,基座、檐部等处重点饰以青石。墙面砌工考究,在总体为西方古典样式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纹样。
东堂,王府井大街的这座教堂,走过路过的次数不计其数。早些年,偶尔也拍摄几幅外景,但并不是很喜欢。因为紧挨着的天伦王朝酒店,出现在画面中,实在是看起来不那么好看。
北京老城区,还是保存着好多教堂的,天主教基督教。东堂的位置可能是最好的,直接就是全中国最热闹的大街上。
东堂国七后,专程去了两回,第一次没有看到国七碑,第二次看到了国七碑。剩下的,仍然只是走过路过。
初次到达时间:1988年8月。
寻访时间:2013年8月23日,2014年1月9日。
评定星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