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沟古墓群

标签:
洞沟古墓群好太王碑高句丽国保吉林集安 |
分类: 国保速写 |


洞沟古墓群(包括好太王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类,编号168/7,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时代: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地址:吉林省辑安县(今集安市)。
洞沟古墓群位于吉林集安,是高句丽文化遗存。
洞沟古墓群分布在集安市洞沟河畔,有近万座之多。墓有积石墓和封土墓两种。积石墓年代较早,初以碎石或砾石堆积,稍晚的四周砌筑石条或筑成阶坛式。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封土墓,用石材砌筑墓室,外用黄土封顶。墓室多近方形,有单室、多室两种。
洞沟古墓群是重视丧葬的古代高句丽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用地局促的环境中精心营造起来的。墓群延续时间长,墓葬分布密集,墓葬类型齐全。包含了高句丽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墓葬。数量众多的小墓规规制简陋。墓中出土的各类随葬品,反映了高句丽冶金锻铸、金银细工、鎏金制作、制陶、纺织、髹漆等门类的技术水平,以及与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
高句丽壁画在洞沟古墓群中已发现三十余座。著名的有麻线沟1号墓、马槽墓、禹山1041号墓、……、五盔坟4号和5号墓等。这些壁画墓大抵是4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的遗存。前期壁画的题材多是墓主宴饮、出行、狩猎、歌舞、角抵、战斗等场景,描绘了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和民情风俗。后期壁画以神仙题材为主。
好太王碑位于集安大碑村。是公元414年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其父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竖立的纪功碑,碑体近方柱形,高6.39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共一千七百七十五字。碑文记叙了高句丽建国、好太王功业及当时东北、朝鲜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
洞沟古墓群作为高句丽时期重要遗迹之一,在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4年,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也不知什么原因着了魔,就想着去看看高句丽遗址。到了2008年7月,开始计划已久的高句丽之行。从杭州到长春,又从长春经通化到了集安。
集安,高句丽遗址的代表是将军坟。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长寿王高巨连,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长子。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即位,齐武帝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去世,在位79年,享年98岁,死后谥为“长寿王”。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军所灭。尔后,中原各代王朝均对集安设治管理。满清入主中原后,视长白山地区为其“龙兴之地”,岁时祭祀,尊崇有加,并修柳条边墙将其封禁,限制流民进入。数百年间,东北地区人迹罕见,高句丽遗存就此湮没。
清同治末年,中原灾民逐渐冲破封锁进入禁区,在长白山地区以采集山货、盗掘古墓为生。此时,长寿王陵遂被发现,但因其规模宏伟,且集安又地处边关,便被误以为是镇守边关的大将军的墓葬,称作为“将军坟”。从此讹传,一直沿用至今。王陵降至将军坟,低了岂止一两个等级,但已经叫顺口了,怎么改得过来?
当时,还没有将寻访国保作为旅行的主要目标。但鬼使神差一般,居然拍摄了将军坟的国保碑。记忆中,这是在洞沟古墓群见到的唯一的一块国保。可能还是依照了当地的习惯,国保碑直接标成了“将军坟”。
离开将军坟,去了太王陵和好太王碑。次日,又在禹山贵族墓地景区内看五盔坟。五盔坟中,四号墓的壁画最为出名,但不开放。开放入内参观的五号墓,又不允许拍摄。
若干年后,开始认真寻访国保,集安也就成了遗憾之地。遥远的高句丽,也不知道何时得以重访。
寻访时间:2008年7月17日。
评定星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