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松关和古驿道

标签:
独松关和古驿道独松关古驿道国保浙江安吉 |
分类: 国保速写 |


独松关和古驿道,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编号540/Ⅲ-243,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宋至清。地址:浙江省安吉县。
独松关和古驿道位于安吉县递铺镇,地处苏浙皖交界的安吉与杭州交接部独松岭。独松关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抵御北方敌兵的行政权关隘,东西连接两侧山崖,其东侧跨溪而筑。
独松关门洞南北向,中部开天井,类似小瓮城,原有箭楼。拱券式关门,北面拱门壶门式,高3.2米;南面拱门有两道拱券,其中内拱高4.06米、外拱高3.2米。墙体内用黄土杂石子夯筑而成。现存门洞、门臼、内部发券等。关隘背面的门洞宋代特征较明显。关隘块石垒筑,原长约80米。现存山溪以西部分,长23.5米,宽13米,高6.6米。
古驿道,指临安至建康(今南京)陆路之要道,明代前即设有驿站。现存古驿道自关北80米处的关上村经独松岭至余杭区百丈镇独松村,长约1200余米,安吉段约1100米,间有两处陡坡拾级而上,其间渐趋平缓。驿道由块石或卵石铺筑而成,道路中间部位的块石相对略大,两侧为小块石铺就。道间存有自然条石构筑的三座平桥,一座卵石构筑的拱桥。独松岭段古驿道保存完好,仍为安吉至余杭徒步的主要通道。古驿道沿山溪而行,群山环绕,翠竹葱郁,保持着朴拙的原始环境。
独松关和古驿道,一直是古代杭州至南京的陆路捷径和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北宋南渡定都临安,天目山则成了京城北部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为抵御北方敌兵的侵扰,宋廷于建炎年间在独松岭上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自此,独松关便成为南宋都城临安的主要关隘,曾为抵御金兵和元兵的侵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宋嘉泰年间开辟临安至建康驿道经独松岭过独松关,并设急递驿站于独松关。
独松关和古驿道在古代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国时期、南宋文天祥抗元、明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及抗日战争时期,都曾在独松关和古驿道一带有过重要战事。
通往独松关的公路边,出现一座老亭子。停车看个究竟。在公路对面,意外地发现了独松关和古驿道的国保碑。记录后,张望四周,并无关隘的踪影。继续前往,一路询问,终于从溪边一家农户门前绕道行至独松关前。
原来,独松关一点都不高大巍峨。从小念叨着“雄关漫道真如铁”,总以为凡关必雄。山海关居庸关等等莫不如此。一直到了遵义的海龙屯,见识了土司修筑的飞虎关飞龙关飞凤关,也以为胜娄山关一筹。不料,独松关小巧至此,真让人大跌眼镜。
站在独松关上,想想在冷兵器时代,打下独松关亦非易事,也就认了。
独松关连接杭州到吉安的古驿道,自然要走上一程。古驿道清晰可辨,只是行走的人越来越少的,树枝横生,竹梢斜长,走起来也不轻松。
行进千米后,那座卵石构筑的拱桥出现了。定一下方位,已从安吉县进入到杭州市余杭区境内。
独松关和古驿道共有三块国保碑。距离独松关一公里以外的公路边有一块,独松关前一块,拱桥前一块。
国保碑经纬度:北纬30°34'17”,东经119°42'25”。
寻访时间:2016/03/29。
评定星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