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召,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编号488/Ⅲ-191,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明至清。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大召是内蒙古地区最著名、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
大召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明廷赐名“弘慈寺”,清代改称“无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以汉式为主,伽蓝七堂式布局,主体佛殿为汉藏结合的建筑形式。寺院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菩提过殿、东配殿(长寿佛殿)、西配殿(普明佛殿)、大雄宝殿、东配殿(胜乐佛殿)、西配殿(密集佛殿)、藏经楼(九间楼)、东西耳房、东西厢房等。主体部分以红墙围绕、渐次增高。主体外侧设有东西仓门及环绕召庙的甬道。
大雄宝殿,亦称大经堂、大独贡,是寺内的主要建筑,为汉藏混合式的建筑结构。殿前设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二层门廊(抱厦)一座。廊后接建面阔七间、进深八间的经堂,再后又接建面阔、进深俱五间,外绕围廊一匝的佛堂。殿内经堂与佛堂前后连为一体,中间以内相隔。经堂、佛堂内部均采用减柱法构造,使整个殿堂空间显得宽敞、通畅。经堂的东北、西北两隅各辟小门一座,与后面佛堂墙外的围廊相通。经堂墙体上窄下阔,顶部设女儿墙,墙体上端装嵌藏草、铜镜等饰物,突出了藏式寺庙的特征。佛堂的墙体外侧环列廊柱,廊柱上顶出檐,檐下施以斗拱,象鼻状昂,层层相叠。
佛堂是大召等级最高的佛殿,佛殿内左、右、后壁环建高坛。坛上供明代各种塑像十七尊。其中后壁坛上奉五尊造像,正中为释迦牟尼银质坐像,两侧为彩塑过去、未来佛像,再向外为黄教祖师宗喀巴和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像。此外,在银佛前面的供坛上,还供有清代的“皇帝万岁”金牌和皇太后、圣祖牌位各一块。大召被称“帝庙”即由此而来。佛殿内壁画布满四壁,顶部中央筑有八角形藻井,藻井内部层层斗拱,榫卯连接,极为精巧。
大召是至今完好保存明代原有建筑风格和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也是明代同期、同类型寺庙建筑的上乘之作。
在呼和浩特寻访国保,顺序很明确:万部华严经塔,大窑遗址,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金刚座舍利宝塔,大召,和硕恪靖公主府,王昭君墓。这份计划,既考虑了国保的等级,也顾及了位置与路程。一路走下来,感受却大为不同。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这最精彩的两地,居然冷清到了成了个人专场。大窑遗址自然是没人去看的,一个人在山里瞎折腾。绥远城墙,除了路人,也无人关注。免费的和硕恪靖公主府和收取高昂门票的王昭君墓,游客稀少。倒是将军衙署,热闹了许多,当时就没了拍摄的兴致。等到了大召,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里才是呼和浩特的热门景点。
大召的人实在太多了,熙熙攘攘,与灵隐寺、普陀山很是相仿。虔诚的信徒,许愿的香客,热闹的游客,赚钱的导游,还有值守的喇嘛,全挤在一起了。这样的情形下,很难做到静静地观看和专注的拍摄,事实上也难以拍摄到理想的画面。况且,佛堂内是加倍严厉的“不准拍照”,甚至连带着旅游团的导游也动不动训斥一下她们看不顺眼的散客,时不时还说几声“你们汉人”怎么怎么的蛮横话。实在烦得很,就不愿经常举起相机了。
出了佛堂,在藏经楼里忽然看到了猫小朵。心情才大有好转。
评定星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