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响堂山石窟(下)

(2013-04-09 00:00:09)
标签:

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

北齐

邯郸峰峰矿区

国保

分类: 国保速写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类,编号40/7 196134国务院公布。时代:东魏、北齐至元。地址:河北省邯郸市。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邯郸西南45公里峰峰矿区鼓山西麓、南麓和东麓,是华北重要的佛教石窟。

    北响堂石窟位于鼓山西麓中段天宫峰半山。山下为常乐寺,山腰陡峭的崖壁上共有九窟,其中四窟建于北齐。大佛洞(或称北堂)规模最大,窟高11.4、宽13、深13.3。窟内中心塔柱面宽7,正面、侧面分上下两层开龛,后面上部与窟室后壁相连,其下两侧形成后甬道。两侧壁开列龛十六个,均作覆钵塔形,雕饰华丽。其南侧另一大窟,称中堂,有仿木结构的前廊,三间四柱,檐上亦作覆钵塔形。南堂为刻经洞,窟外壁面刻满经文。

    另有水浴寺,又名小响堂,位于鼓山东麓,现存两窟。

    北响堂精彩纷呈。其中又以第四窟和第九窟特别震撼。

    第四窟,又称释迦洞、中堂。北齐开凿,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窟外立面为四柱三开间,窟门雕刻富丽堂皇,窟门上部飞天飘带飞扬,窟外顶部为规模庞大的“覆钵式塔形窟”,为响堂山典型的造窟样式。窟内正中雕方柱,方柱左、右、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甬道。方柱正中为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

    第九窟,又称大佛洞、北堂,东魏、北齐时期开凿,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前室原有覆钵式塔形窟,但坍塌风化严重。后室(主室)平面呈方形,平顶;中心方柱三面开大型帷幕帐形龛,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主尊造像为三世佛题材,窟室四壁满刻16座塔形列龛;前壁雕刻两层“帝后礼佛图”,惜坍塌残缺。中心方柱顶部有文献记载的“高欢陵穴”。这是响堂山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的一座石窟。

    北响堂的洞窟编号从第三窟开始。很是奇怪,于是询问工作人员,答曰第一窟、第二窟在南响堂。但在南响堂并没有看到这样的编号。因为没有去所谓的“小响堂”即水浴寺,因为文献说水浴寺现存两窟,捉摸这编号是否从那里开始。

    响堂山石窟,无论北响堂还是南响堂,没说的,必去。

    评定星级:★★★★。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响堂山石窟(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