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3年3月10日,官方正式宣布将“不再保留铁道部”。铁道部,终于被改革掉了。
百感交集。
因为作为铁路子弟。
因为中国铁路与自己的父亲和祖父两代人的渊源。
因为自己的中学学业是在铁路子弟中学完成的。
因为由此而从小与火车与铁路与车站有着血脉相连的感情。
前些日子,在西湖边转悠,意外发现北山路的那处铁路房产,挂上了两块铭牌。浙赣铁路,这是祖父和父亲曾经供职过的机构。
这次两会期间,正好搭乘动车组从长沙经株洲而南昌,从南昌经鹰潭、上饶而杭州。这段线路,也正是老浙赣铁路的区域。
车窗外,江西的油菜花开得正欢。车厢内,一等座周边站满了无座票的乘客,有点嘈杂,有点无奈。
中国铁路,积重难返。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到了必须被改革的时候。
从1980年代后期,到2000年代初,曾经许多次登上列车,从杭州往各地,从各地到另一处各地,再从各地回杭州。从现在所称的绿皮车,到双层客车,到庞巴迪,到动车组,到高铁;从硬座站票,到硬座,到硬卧,到软座,到软卧,到一等车厢。曾经钻入硬座座位下,从杭州睡到北京;曾经半夜从济南上车,在水泄不通的车厢里一动不动地站到徐州;曾经在杭州开往昆明的硬卧中铺,独自对着一堆报纸拆字,耗时58个小时掌握了汉字五笔输入法;也曾经在高中地理课上手绘中国铁路图无一差错,虽然那时的线路远不及今天的那么复杂。
但对于搭乘火车的感觉,却是总体不美好,如果以百分制打分,那就给个40分吧,而且这个分数还是搀入了不少感情分。
作为服务性企业,中国铁路是不合格的。
因为乘客,也就是消费者,在付费感受服务的全过程中,痛苦永远大于舒服,麻烦永远多于便捷,客气永远小于冷漠,尊重永远少于轻慢。
绿皮车的时代就不说了。
春运这样的特殊状态也不提了。
动车组开始营运的时候,铁道部信誓旦旦,说车好了速度上去了票价高了服务也好了。一开始也是的,动车组候车还有专设的区域。可没过了多久,进站候车的一切待遇全都不见。即使手握一等座票,你也得排长队进站、安检,进入往往是混乱不堪的候车室,然后是长时间的傻等,在拥挤中穿过窄窄的检票口,疾步走过不短的路程还得走下高高的楼梯(往往是没有自动扶梯的),……。然后,还会遇到一些设计得莫名其妙的所谓一等车厢,隔成小间,面对面脸贴着脸连脚也无法伸直。一个小间,六个座位,只有一个电源插座。当然,还有整个车厢不设电源插座的。……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车站都保留着软席候车室,手持高铁一等座票的乘客却永远进不了这个候车室。要知道,以车价论,高铁一等座比其它的软座要贵了不少。
前段时间,社会上提出无座票票价和有座票一样有失公平。同理,一等座票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同样有失公平。这不是乘客之间的公平与否,而是铁道部对掏钱买票的各等乘客都有所欠缺。
这等莫名其妙的事情还有许多。
譬如买票难。尽管近年来有些改进,但买火车票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春运或长假期间。那么,为什么不多开设些售票窗口?售票窗口为什么不能全开?售票窗口为什么不能24小时连续售票?列车员、司机、车站的助理值班员等等,能够24小时不间断为乘客为列车服务,为什么售票窗口就不行了?如果人手不够,那么在这些特殊时期,管理岗位为什么就不能前移至售票窗口?
譬如进站。中国人多,乘火车的人也多,可偏巧进站口永远那么少,一等大站甚至是特等大站只开两三个口子也是家常便饭。现在进站又要验看身份证又要安检,增加进站口、加大流量本来是化解矛盾最简单的方法,但就是不用。上海虹桥车站硬件已经很先进了,进站安检仍然十分不便,经常性堵塞。为什么?就是只开放少数通道。明明硬件支持,就是不愿去解决。
譬如候车。在任何一个车站候车,都可能遇到麻烦、不便、闷热或寒冷。候车室永远被乘客塞得满满的,永远没有空余的座位,永远要站立等候很长时间。从广播准备检票进站到开启通道,永远要相隔不短的时间。要么非常闷热,要么寒冷非常。即使是那些北方新建的高铁车站候车室,高大宽敞,在严冬中完全感受不到暖气的温度。
譬如出站。这更是一个荒谬的关卡,本来没有车票基本上就是进不了站上不了车的,本来车上还有列车员查验车票,出站还设卡干什么呢?就算能堵住个把逃票的补回一些票款,可与给所有乘客赞成的不便还有设卡的成本相比,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譬如厕所与吸烟室。候车室厕所的卫生状况之糟糕,那是不需要叙述的了。车站有设吸烟室的吗?几乎看不到,于是吸烟的就集中在某个角度,自然乌烟瘴气。火车站不能为烟民设一个比较透气的吸烟场所么?
譬如从买票到出站的全流程中,笑容基本上是没有的,不被警示或训斥,已经可算幸运了。中国铁路,几乎就是一张板得紧紧的债主脸,永远欠他多还他少,哪怕事实上正好相反。
…………
罄竹难书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中国铁路不是一家企业。铁道部,政府部门,衙门做生意,消费者能买到必要的必须的服务吗?这是不能够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铁路员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巨大的努力,也难以改变这种结构性的困局。
所以,铁道部被改革,被裁撤,意料之中,情理之中,顺应潮流,符合民意。
尽管百感交集,也作如此想。
至于以后的中国铁路,后铁道部时代的中国铁路,还真不敢期待什么。
看看再说吧。
上图即杭州北山路(断桥附近)的浙赣铁路局旧址。



上图为原浙赣铁路(浙赣线)在杭州闸口附近的一段铁轨,这一段已经改线,成了印实历史的遗迹。

上图为改线后废弃的闸口附近的原浙赣线道口。

上图为在北京城东南角楼俯拍的驶离北京站的一趟列车,东风内燃机车牵引。

上图为在上海虹桥高铁车站拍摄的“和谐号”。中国铁路距离“和谐”的状态,不知有多大距离。

上图为在北京延庆八达岭车站拍摄的到站动车组。这条线路,走的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老线,主持其修建的是詹天佑工程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