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

标签:
旅行圆明园遗址北京国保 |
分类: 国保速写 |


圆明园创建于清康熙年间。康熙中叶,全国统一,社会安定,康熙帝六次南巡,对江南的山水大加赞赏,回京后仿照江南景观修建了畅春园,同时还将水景园圆明园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年间,圆明园大规模扩建,园中的大、中型河湖水面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从而基本上奠定了圆明园的规模。乾隆时期,圆明园的营造达到了全盛阶段,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就是这个时期建成的。
乾隆以后,圆明园的营建仍在不断进行。直到嘉庆以后,清朝国力日衰,皇室已再无力营建新园了。道光时,畅春园逐渐荒废,但作为皇帝离宫的圆明园,仍然不断继续营造。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组成,三园呈倒“品”字排列,组成一个整体,总面积约330公顷。
圆明园是三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造园的艺术和功能区分,大致可分为宫廷区、九洲景区、西北景区、福海景区和北部景区五个景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九洲景区和福海景区。
长春园在圆明园以东,是乾隆帝为其归政颐养所建。此园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西洋楼”。西洋楼景区由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和王致诚等设计监修。这是我国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建西洋建筑和园林喷泉。
绮春园紧连在圆明园和长春园以南,道光以后,这里是皇太后、太妃的园居之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军进攻北京,对圆明园内珍藏的书画珍宝进行了野蛮的抢夺和破坏,最后将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放火焚毁。经过浩劫的圆明园虽然在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开始重修,但终因国力衰弱,国库空虚,次年被迫停工。民国时期,军阀、官僚、地痞流氓等更是肆无忌惮地大规模拆卸、挖掘和盗运,致使圆明园的许多建筑和艺术品彻底残毁乃至荡然无存。
堪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中国园林建筑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