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2009/10/18。
拍摄区域:湿地植物园。
此时的西溪,此时的湿地植物园,几乎就可以算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视线所及,皆为乡村常景,无非遍地不见炊烟,无非庄稼长成茅草,无非木质地板替代黄泥田埂和青石码头。
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煞费苦心地标示西溪地前世今生,起因到底是什么?
短短的二十年时间,最多也不超过三十年,传统的城市边际被改变得完全不可辨认。以杭州为例,1970年代的城区地图,与1950年代相比,甚至与1930年代,1910年代相比,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然而,最近这二、三十年,说是天翻地覆也毫不过分。城区的边缘被一公里一公里甚至更大的距离无节制地扩张,水泥森林转瞬之间吞食了原先的河岔、湖泊、鱼塘、耕田、林木、荒地。末了,连星星点点的野草也成了稀罕的绿色,连微不足道的蚂蚁都寻觅不得了。
忽然间,人们在掠夺和失去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掠夺的可怕与失去的恐惧。对所谓“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狂热追捧,算是旁证。此情此景之下,西溪侥幸逃脱劫难,被冠以“湿地”之名而保存下来。
幸运的西溪。幸运的代价却是许许多多的“湿地”成了“新城”、“新区”、“大学城”、“工业园区”、“创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新技术开发区”……。
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行得太快了,快得让人瞠目结舌。急功近利的含义,急功近利的结果,其中之一就是让寻常西溪变得比大熊猫还稀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