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平遥,山西。
古城,平遥,山西。
2004年7月15日。
平遥差不多成了山西最辉煌的一处胜地。当平遥作为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几乎就是一步登天。说山西必说平遥,到山西必到平遥。与此相仿的例子也只有云南的丽江。
从祁县到平遥,先去了距离古城6公里的双林寺。
双林寺以彩塑闻名,据称共有彩塑2000余尊,年份为明代中叶。天王殿前檐下的四大金刚,可以近距离观看,让我兴奋不已。千佛殿、菩萨殿的彩塑,成就要大得多,可惜被围得严严实实,在昏暗的光线下,隔着铁栅栏,瞻仰起来实在是痛并快乐着。
双林寺始建于北魏早期,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寺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遗物,殿内则有宋、元、明、清各代众多彩塑二千多尊,大者四米左右,小者几十厘米。罗汉殿有宋塑十八罗汉,为寺内精品。释迦殿后的渡海观音精美绝妙,天王殿金刚雄伟威武。双林寺由此被誉为东方彩塑宝库。
双林寺中,菩萨殿前,没理由地思量着:倘若平遥依然默默无闻,这里的一切,除了被专业人士所了解外,还会等来多少访客?又有多少人会来叩开破败的寺门?







不过,还是清静些好。比较于游人如织的乔家大院,双林寺幽深得太多。
双林寺外,烟雨蒙蒙;乡间公路,人影隐约。
细雨中,离开双林寺。
细雨中,进入平遥古城。
如同所有的旅游景点,平遥古城的街头摆满小摊,尽是些仿旧的玩艺,千篇一律,让人讨厌。
此情此景之下,连拍照的兴致也消失了。
跟在洋人后面逛平遥。似乎洋人喜欢平遥,这里与他们概念中的中国可能更相近,更对号。但我实在没有发现这一个平遥有什么意思。








这是在平遥住宿的旅舍,十分地简陋。
次日清晨,早早起来,见平遥街头出奇冷清,才出门上街,补拍几张照片。
以为此时的平遥,少了熙熙攘攘的游人,少了莫名其妙的店铺,少了直截了当的功利,少了晃晃悠悠的老外,或许才算是真正的平遥。
只是这一排排的红灯笼依然扎眼,难受。
但难受也没办法,只能忍受。
平遥古城,其实就是当地百姓日常起居的村落。一不留神弄成个世界文化遗产,折腾得不轻。
这是一场大雨过后晨曦淡抹下的平遥古城。





承蒙专家抢救而保存的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这个评价,印在了平遥的门票上。而这样的评价,看起来与满街的小店铺、满目的红灯笼并无关系,更不用说那些簇拥于平遥古城的各个入口围抢游客的当地人了。
这一份世界文化遗产的实际管理机构是平遥县政府。可想而知,它被糟蹋的几率有多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