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名气太大。

中学学古文,印象深刻的几篇,自然有《岳阳楼记》。但排名靠前的不是《岳阳楼记》,而是《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但凭着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一忧,岳阳楼便怎么也忘不了。似乎做人的境界,一使劲提升了好几格。这感觉比《滕王阁序》要好些,王勃老是让人联想到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样的腔调。
岳阳楼又与什么三大名楼四大名楼挂在一起,称兄道弟的是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还有永济鹳雀楼。本来伯仲之间也难分高低上下,但现在不成了,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都是1980年代后重建的,钢筋水泥,貌似古董而已。唯独岳阳楼还算是个旧货,哪怕不算太旧,终究是个真的,那就身价不菲了。
岳阳楼前,修了一大片仿古街区,倒胃口的摆设。
临湖一侧,新修了城墙和城门楼子,也不知以前是不是这副模样。

簇新的城楼,悬挂着华老前辈的牌匾。华主席的题字,除却毛主席纪念堂,不常见了。
岳阳楼的门票巨贵,人民币46元。太贵了,离谱了。要知道,这个时节,故宫的门票才40元。岳阳楼怎么说也就一个楼,一个按照光绪年间的旧楼修旧如旧的楼,一个楼卖46元,故宫该标个什么价呢?这道算术题没法算。
矮矮的山包上,低低的岳阳楼。

资料说,岳阳楼最初建于公元前220年前后,三国演义那年代,东吴大将军鲁肃筑“阅军楼”,算是发轫之作。至西晋,称“巴陵城楼”。再往后,李白来了,留了几句话,就此改称“岳阳楼”,一口气用到现在。1700年间,岳阳楼多次兴衰。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耗时一年,费钱二万缗。百余年后,1984年重修岳阳楼,沿袭了光绪年所建的形制,算是利用原材料依样复原。现在说岳阳楼是四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依据也是这一点。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不过,光绪年间的岳阳楼,再是原汁原味,也就百年光景,实在算不了什么。无非百年来战乱、革命、建设、开放,寿命超过五十年的建筑都不多见了,这才稀罕起来。
岳阳楼前,有一片水池子,建有五座微缩的岳阳楼,依次为唐宋元明清的风貌,说是依旧画复原的。
这倒是一个好办法。你说岳阳楼1700多年了,能见的只是一个100年的楼,心里总有些不平衡,不舒服。依照早些年的规定,光绪年间的东西连文物都算不上,文物的年份界定,得乾隆朝。清末民初,就是件新货。但这五座岳阳楼一排开,唐宋元明清,辈份就摆在这里了,不服气也没用。





粗粗一看,现在的岳阳楼,倒还能找到唐时的轮廓。也好。
说到底,借历史说故事,也得有个说法,也得讲究个表现形式。五座小楼,五块铭牌,算是将岳阳的前世今生交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