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洛阳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的评价:“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代表。龙门石窟完美地展现了石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的魅力,而石雕在亚洲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龙门石窟是中国唐朝高度发达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形态的缩影。”
这样的评价真的是枯燥乏味。生动的、鲜活的、朝气蓬勃的龙门石窟,岂是能够用这样寥寥无几的文字描述清楚的!“杰出”、“完美”这几个词语,在汉语中或许是个好词,但肯定不是最顶级的,不是最杰出和最完美的。
应该想些更好听的词。美轮美奂?无与伦比?使劲想,还能够有更多,但仍觉得不够,不过瘾。

魏晋至盛唐时期,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北魏和唐代两次开窟营造高峰,大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造像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显然是受印度犍陀罗、笈多模式的影响。而龙门石窟则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特点,形成了典型的中原风格。龙门石窟既不同于云冈石窟,又不同于以彩塑、壁画为主的敦煌莫高窟,也不同于生活化的大足石刻。
但云冈和龙门的血脉相通,却是不言自明的。
龙门石窟的具体数据:经400多年的开凿,共有窟龛2345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40多块(通)约30多万字,佛塔80座。
龙门西山大中型洞窟由北向南有潜溪寺、宾阳三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药方洞、古阳洞等50余个,多系北魏和唐代皇家或王公大臣出资营造。
大洞窟,小佛龛,一样的精彩,纵然残损,也丝毫不影响众生的叹服。
较之于云冈,龙门的塑像几乎就在眼前。触手可及的辉煌,近在咫尺的绚丽,龙门用近似于零距离的空间,
拉近了跨越千年的时间概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