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2010-04-10 16:39:13)
标签:

旅行

自助

丽江

大研古镇

云南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

分类: 行走的唠叨

    次日早晨,阳光挥洒在丽江古城。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此时此刻,丽江却在沉睡。清爽的石板路,根本没有游人的踪迹。无眠之夜,一定伴随不醒的清晨,理应如此。也只是在这样的宁静中,忽然意识到还能够找回一些属于丽江本意的元素来。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时光隧道的那一端,能够拨开大红灯笼的阻隔而显现出来么?粉刷一新的墙面,能够裸露原本朴实的质地么?时间能够改变一切,而被改变的那一段时间,又是什么样的?

    丽江,我们知道的丽江,我们记忆中的丽江,是一个怎样的丽江?

    丽江,我们不知道的丽江,不在我们记忆中的丽江,又是一个怎样的丽江?

    丽江,能够被记忆还原么?

    丽江,一个原本默默无闻,隐居于西南一隅的城镇,几乎一夜成名。其契机,并非一场地震,而在在经历地震之后,丽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间是1997年。

    在丽江之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中国文化遗存有长城、明清故宫、莫高窟等等。

    丽江申报文化遗产的理由,提及丽江古城的特性: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是: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对这一份鉴定式的评价,不妨解读成丽江作为文化遗产的关键元素:这是一座将城市规划与地势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它的供水系统特别成功。

    自然,眼下的丽江,这三个元素依然如故。大研古城范围内,格局基本保持原样。哪怕新修的建筑,也试图看起来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至于供水系统,更是长流不息。

    倘若能够计算,倘若确实能够找到统计数据进行比对,被文化遗产后的丽江,净增加又是什么,又有多少沾得上边?

    看着当地菜农挑着一担蔬菜走过大石桥时,心里想着,这样的丽江或许就是本来的丽江。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然而,这仅仅是看起来还在沉睡时的丽江情形。

    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原住民还是丽江街头的主流。延续数百年的生活节奏,延续数百年的生存方式,延续数百年的一切,似乎仍在悄无声息中延续着,不曾有过太多的改变。

    在旧屋的阴影下,搬一张竹椅坐下,从一张报纸开始,悠闲自在的日子不计光阴的流逝。光洁的石板路,匆匆忙忙的永远是大研的客人,古城的主人,却永远优哉游哉,不慌张,不慌张,有什么可慌张的?慌张又有什么用?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被挥霍和被篡改的丽江(3)

但这一切的一切,或许就在这十年间,遭遇了彻底的颠覆,比喻成翻天覆地也不为过。如果需要想象十年之前乃至更为久远的丽江,起码黎明即起,赶在游客旅人布满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之前。那时,丽江还似乎是原住民的丽江,而依旧挂着的红灯笼也不至于那般刺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