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牧场,走向一组漂亮整齐的建筑。果然是室韦口岸的营区等等,需付十元门票方可进入,自然掏钱。


武警门卫规范地口述规定,哪儿能走哪儿不准通行不准跨越。然后就进去了。这一座口岸桥,被称为“中俄第一桥”,大约是中俄界河上架设的第一座桥梁之意吧。
又见到了一座界碑。但界碑上镌刻着的国徽却消失了,正在维修中吧,应该这样解释。
界河边上,有或是没有界碑,感觉完全是两码事。没见到庄严的界碑,额尔古纳河也就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河沟罢了。


营区道路两侧,风景如画。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边走边拍,并且牢记门卫的警示:只能沿着道路行走,不能下路基。幸亏没有规定不能停留,要不然,少一份淡定,多一丝慌张,真要对不住这等的好景色了。
末了,到了离开营区门岗时,还是出了状况。新增了一位门卫,大声吆喝不能拍摄营房。其实本来也没准备特意拍摄这几幢建筑,不让拍,反倒想拍了。走出营区,管不着了吧,使劲拍几张。这一大片空旷地,无遮无拦,能窃走什么军事机密?

出口岸,沿201省道绕行至室韦村口。
室韦,作为一个目前使用的地名,解释起来很简单。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大约百年前后一些俄罗斯人迁徙至此定居,形成此地的民族特色。确实,在室韦到处能见到俄罗斯族人或俄华后裔。
室韦村口的一座塑像,记录的就是当年俄罗斯人驾驭马车到达此地的情形。赶着马车这一代俄罗斯族先人,选择室韦的动机一定不会复杂,生存生活而已。他们怎么可能预见到,百年后的室韦由于他们所携带的俄罗斯风情而成为旅游的热点?
但作为历史概念的室韦,则要复杂得多。
室韦是蒙古族祖先蒙兀室韦部落的发祥地。
室韦,公元5至10世纪主要活动在嫩江、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又作“失韦”,“失围”。中唐以后,文献又称作“达怛”。室韦—达怛人是东胡后裔,是蒙古族的先民。唐,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畔有大室韦、蒙兀室韦等部落。而“蒙兀”是蒙古一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历史上,至少久远得多的历史上,室韦与俄罗斯人无关。这里是蒙古人的天下,是蒙古人的纵横驰骋的大舞台。那时节,俄罗斯人还不知在哪里折腾呢?
俱往矣,俱往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谁能料到,在蒙古草原,俄罗斯民族乡居然比正经八百的蒙古概念还要时尚还要时髦还要流行还要招惹眼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