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人·那文·那碑

(2011-01-03 17:56:51)
标签:

烛泪洇尘

分类: 原创随笔

 

 

 

那人·那文·那碑

博浪沙/文

 

 

http://s9/middle/65aafcf2n98ee2eec7018&690

著名作家史铁生

 

   当人们急于撕下最后一张日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时,一个在人海中痛苦地泅渡了59年的生命在年末的这一天嘎然休止。那只在荆棘中执着穿行40年的双轮,一往无前,以顽强的斗姿碾轨出了一条灿烂的文学之路。他在《我与地坛》里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一天,2010年12月31日注定是他的“节日”,他的生命于这天涅槃成了一座丰碑。他就是史铁生——一个拥有钢铁般的名字,更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当代著名作家!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凝构在一起,其终生坚持着: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用残缺的身躯,诠释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人性。他体验到的是自己生命的苦难,对世间表达出的却是无怨的欢声,他试图以机警的言辞睿智的思想,擦拭着俗世人们心灵上日趋增多的斑斑霉迹。当多数作家在浮躁社会里放弃对人基本状况的思考时,史铁生却依然把握着自己的内心,他的《命若琴弦》、《病隙碎笔》等作品一如既往地思考着人生与爱情、残缺与奋争、苦难与信仰、创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苦苦追究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地朝着被健全人撂挑的的人类荒凉地带探索,这种笃诚和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时代境遇的警醒和关注。

 在岁尾年初的时候,在雪地冰天的日子里,惊闻斯人英年长逝,令人唏嘘。

 对于史铁生最早的印象是他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那时农村无书可读,小学三四年级所读的“课外书”便是逮着什么就看什么,不知从哪儿弄来这本那个年龄段根本无法读懂的小说,然而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深深的烙进我的脑海里,大了后,曾多次重读这个短篇和他的其它作品,慢慢地了解把握了其人和其文。小说把视角转向了他曾经洒过汗水和泪水的那片土地上至今仍默默生存着的人们,从知青的眼中观察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经过数年的积淀,他终于将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从笔端流泄出来。其实,清平湾并不遥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前:那一道道如梯而上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马羊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价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亲切,甚至嗅到了那醇醇厚实的黄土味儿,它像老酒一样甘冽的陕北民歌,是那一时代的红色知青献给那里人民的厚礼—一他永远属于英雄而伟大的高原!这篇作品的诞生,也奠定了史铁生在当代文学上的地位。我们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美好、纯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从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民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无形中,让每一个活着的人心中都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清平湾”,这里有自己经历与遭遇和无法磨灭的怀念。就这样,不必轻意地打开,让它像一块磐石像一座山一样,经久地沉默在心间。

 史铁生的一生是苦难的,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血性的年龄忽然失去了双腿。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亲手扼杀了自己:美国作家海明威用沉闷的猎枪结束了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同归;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唱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卧轨而死;精神分裂的顾城残忍灭妻后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当惨痛的灾难降临到史铁生的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病痛的翳影经常翩拂过他脆弱的心房,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是的,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他要让这些种子繁衍生长。从此对于他,文字在手心里跳动是他唯一的欢愉,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悲忧,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消灭”。所以,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绝对的、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没有无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史铁生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无憾,使自己的人生精彩,开始走上了艰辛的创作之路。对于史铁生来说,创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他探索生存的理由,促使他重建精神支柱的动力!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用轻松欢快的基调来描写残疾人,渲染这一类人群活在世上的苦难和生活的贫困,及其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这些作品也是他向人们传递的切身体验,同时更多的是给人们指出了生活美好的一面。在作品中,史铁生无时不给予残疾人以鼓励以坚强,给平凡人以挚诚以感动,对那些四肢健全、碌碌无为的混世大虫报以无言的鄙视和不耻,他给世人创造了一片重新解读人生的绿色森林,同时他在这里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春天。王蒙说他是饱蘸着心汁写心声,韩少功说他是来自灵界的梵音,王安忆说读他的书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人生是场苦役。如果一个人不去尝遍生的诸般滋味,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值得怀疑。自戕是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的,这是逃避,是放弃尊严。人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一个人固有的才智只有在艰苦卓绝的境遇中才能发挥到极至,尽其所能并不委弃就是尊严。只是,遍历痛苦的人从一种坚持中获得莫大的欢乐的,这就是他对失落的灵魂的救赎。史铁生在身患尿毒症时依旧坚守着自己的生命之花,他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去寻找尊严和欢乐,并把这尊严和欢乐传递给世人。他的文章多显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的,更不可能感受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作家的一颗滚烫衷肠。

 对于死亡,史铁生饱受多年肉体的磨难,他的心胸已至诚然境界,气定神闲,向死而生是他最现实的态度。从他《最后的练习》的诗中可以感受到那份从容与豁达:

 最后的练习是沿悬崖行走

 梦里我听见,灵魂

 像一只飞虻

 在窗户那儿嗡嗡作响

 在颤动的阳光里,边舞边唱

 眺望就是回望

 谁说我没有死过?出生以前,太阳

 已无数次起落

 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

 又以我生日的名义

 卷土重来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出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

 正如瓦雷里在《海滨墓园》里所说:“多么不易,经过那么漫长的跋涉之后,终可以放眼眺望那一片神奇的静谧。”史铁生走了,他挣下了肉体的枷锁,以超脱宁静的方式皈依于自然,那人那文以一座碑的姿势永远让后来者铭记和景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