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2010-09-26 09:54:45)
标签:
克拉克英国人均国民收入份额部门财经 |
分类: 考研日记 |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就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和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注意到,在大部分人口从事制造业和商业的荷兰,其人均国民收入要比当时欧洲大陆其他国家高得多。就英国不同产业来看,其人均收入水平也不同,从事农业的农民收入与从事运输的船员比较,后者竞是前者的4倍。这种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距,会导致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移动。通过考察,配第得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价值高。
[⑤]配第的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经济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科林•克拉克在配第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他将各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⑥]
第一阶段:以农业为主的低开发经济社会。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少。
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进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社会。由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导致人均收入提高,引起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提高。
第三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商业、服务业的人均收入比农业和制造业高,引起劳动力从农业主要向商业和服务业转移,全社会国民收入增长加快,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克拉克的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一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人们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认为,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转向第二、三次产业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从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这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截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结论。即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而第二、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则反是。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继承克拉克的研究成果,按截面分析,库兹涅茨把57个国家和地区按1958年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8组。最低收入为第一组,最高收入为第八组。
[⑦]然后计算每组国家A部门(农业)、I部门(工业)和S部门(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以及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的份额。结果表明,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在人均产值70美元至300美元的收入国家,A部门所占份额显著下降,而I+S部门的份额迅速上升。但是,此时I+S部门内部结构变动缓慢。在70美元时,I部门占I+S部门总和的40%,300美元时则占45%。然而,在人均产值300美元至1000美元的高收入国家,I部门占I+S部门的份额则从45%上升到55%,表明非农业部门之间和细分部分之间的结构变动较为显著。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A部门劳动力份额随人均产值提高大幅度下降,在70美元到300美元时,下降了34.4个百分点;从300美元到1000美元时,又下降29.12个百分点。同时I和S部门劳动力份额则不断上升,从70美元到300美元时,上升34.4个百分点;从300美元到1000美元时,又上升29.1个百分点
[⑧]。
从总体上说,在三次产业中劳动力部门份额变动与产值部门份额变动比较起来有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⑨]这表现在:(1)劳动力的A部门份额,一般高于产值中的A部门份额。前者的变动范围为80%至18%;后者的变动范围为48%至12%。相反地,劳动力的I部门份额和S部门份额,却明显地低于产值中I部门份额和S部门份额。(2)如果从按人口平均产值低的国家向按人口平均产值高的国家移动,就可发现劳动力的A部门份额的下降,和产值的A部门份额的下降一样地显著。前者的绝对下降约为63个百分点,比后者高出约37个百分点;而以下降率来说,则两者的差异会更大。(3)与按人口平均产值的变动相联系的,劳动力的部门份额变动是高于产值的部门份额变动,在I部门和S部门这种变动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从农业转移出的劳动力比起从A部门转移出的产值更均匀地分布到I部门和S部门。虽然一般说来劳动力的部门份额对按人口平均产值差别的反应比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份额对它的反应更敏感,但就制造业来说,两者的敏感度几乎相等。劳动力在制造业部门份额上升了22.4个百分点;
[⑩]总产值中制造业部门份额上升了20.3个百分点。 [11]
从纵向分析,库兹涅茨选择了13个发达国家和4个能取得长期记录的欠发达国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2]研究的结果如下:
在所有发达国家,A部门在总产值中的份额在长期内都显著地下降了。在大多数国家,这种下降达到20-30个百分点。同时,大多数发达国家的I部门份额上升显著,上升25-30个百分点,而S部门的份额则或稍有上升或稍有下降,缺乏明显的趋势。所有国家(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劳动力的A部门份额都在下降,大多数国家其下降比例都相当大,达到30~56个百分点。相应劳动力的I部门和S部门份额都上升了。劳动力的S部门份额在所有国家都上升了,这与总产值中S部门份额没有持续上升形成对照。
库兹涅茨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横向、纵向考察总产值结构变动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动,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进一步证明了克拉克的发明,用事实说明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