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施下效,养子使做善
(2017-02-23 08:51:57)| 分类: 读文有感(原创) |
上施下效,养子使做善
------读《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近来偶得一书,名为《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想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是每个做家长的愿望,孩子如能成为大人物,光耀门楣、造福一方,自然是更好的了。到底具有怎样的奉献精神才能培养这样的大人物呢?带着这份好奇,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书,掩卷沉思,受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是全惠星博士。她出生于韩国首尔,以全额奖学金作交换学生去美国留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和人类学博士,曾学习汉语和中国学。1985年,为了将韩国与东方文化推广到美国,她创设了培育下一代领导者的东岩文化研究所,
她养育了6个子女。她的六名子女皆毕业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全家8名成员共获得了11个博士学位。她和丈夫将6个子女和其他韩国籍美国年轻人培养为社会各领域领导者的故事震撼和感动了世界。
刚开始我觉得,作为家长,全女士是因为学历高、家教方法独特才把孩子们培养成才的。细读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不是这样。全女士是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引领了孩子们的成长,用“德胜才”的教育推动了孩子们的成功。
比如在引导孩子们读书这一章节中,她写道:“
我要再次强调的是,要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并不是让父母成为伟人。父母只要比孩子提前一步进入状态,引领状况,调动氛围,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表明立场,做出让孩子思考和学习的模样就可以了。
先不要管孩子愿不愿意读书,父母率先读书就可以了。也别管孩子们喜不喜欢运动,父母率先开始运动,让孩子看到就可以了。”
在强调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一章她写道:“
一个人的才华,会让他整个人看起来独特和熠熠生辉;而只有当他同时拥有了高洁的品格,他的光辉才会散发和蔓延,才会照耀到他人。才华像是蒲公英的花朵,而品格就是微风,风吹过,蒲公英的小伞才会在空中翩翩起舞,飞到四面八方,把种子播下。
这也是我的孩子们最终成长为大人物的道路:不是为了成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努力,帮助他人需要施展才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一切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让我痛心的是,当今社会已经逐渐抛弃了这些优良的传统。父母似乎忘记了孩子学习的本意,只是单纯地认为,孩子学习知识,是为了过上好吃好喝的日子。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勇敢地改变这一切吧。”
在家教观点和家教方法众说纷纭的今天,全女士用切身经验不仅向我们传授了教育的具体细节和技巧,还把古老的东方人生智慧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起来,告诉我们品德比才华更重要,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为一名德望高、有助于社会的人。这才应该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读了全惠星博士的这本书,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学生和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处理学生问题和帮助学生进步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要想真正的解决学生问题,真正的帮到学生,使他们得到真正的进步和成长,仅靠老师的努力,战线长,收效微。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对其造成影响,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家长,学生首先是家长的作品。
我们班有一个刘同学。我发现这个孩子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举手回答问题、交上来的家庭作业胡写乱画。他最显著的特点是黑眼圈,上眼皮发紫,下眼皮发黑。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家长是因为他连续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我请他的妈妈到学校面谈。交谈过程中,他的妈妈表现出了极大的教育热情。我以为这个孩子会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改观,可是没成想,没过几天,旧疾复发。这一次上午放学时我多留了他几分钟补作业。来接他的是他的爸爸。他的爸爸见到我,满含对孩子的怨气训斥了他几句之后告诉我:“刘同学在家里不听话,晚上玩儿电脑到十点半才写作业,因为夜深了,也困了,常常胡写乱画、随意应付。如果家长批评他,他非但不听,还闹腾。”原来这个孩子黑眼圈是熬夜看电视、玩儿电脑熬的。刘同学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可是我已经明显感受到他的父亲已经对他束手无策。
考虑到或许还有一些孩子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很乖巧,在家里可能不听家长的话,我给家长发了一条短信,告知他们,如果孩子在家里不听话,要及时联系我。短信发出去之后,当天中午,刘同学的爸爸打来电话,状告他和他的妈妈。他状告刘同学在家里任性、不听从父母的管教。他举了个例子说,如果晚上十点了,家长不让他再看电视,让他去睡觉,他不听,就会闹腾,就算家长三番五次的要求也无济于事。他还说,刘同学的妈妈比较溺爱他,十岁的孩子了,当爸爸不在家的时候,还会跟着妈妈睡觉。交谈中,我听出了这位父亲的不满乃至愤怒、无奈乃至迷茫。我深刻地感受到,他多么迫切地需要被帮助、需要被指导。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和家长们广泛接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处于这种状态的家庭绝非一家、几家。家长们对老师最常说的就是:“我家孩子我管不了了,我没有办法了,交给你吧,愿意打就打,愿意骂就骂,我不护短,他只听老师的。”对家长们的这句话,我感到一种深深地悲哀。我建议所有束手无策的家长们都来读一读全惠星博士的这本书。
“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和全女士所倡导的做孩子的榜样,以自己的成长引领孩子的成长和德胜才是一个道理。
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更不仅仅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它更是我们家长的事。虽然我们没有那么高的学历,也没有那么丰富的经历,也没有那么深刻的阅历,但是我们要像全惠星博士那样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去做能给别人带来帮助的人。只要有心,我们都能够做得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