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小资奥斯卡
(2011-02-25 12:53:58)
标签:
娱乐好莱坞宋体奥斯卡拆弹部队杂谈 |
在最佳影片这个奖项的评选上,过去十年,奥斯卡的口味变化很大。由三俗郭德纲,变身豆瓣伪小资。
奥斯卡跟欧洲的电影节不同,有鼓励商业大制作的传统。拿奥斯卡最多的两个电影,《宾虚》和《泰坦尼克》,都是我们所谓的“大片”。十年前2001年第73届奥斯卡,被提名最佳影片的五部电影有,《角斗士》(Gladiator),《巧克力》(Chocolat),《卧虎藏龙》,《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和《毒品网络》(Traffic),最后得奖的是《角斗士》。
然而十年之后,就像歌中唱的一样,“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按照最近两年的标准,《角斗士》这种大场面充满娱乐元素的电影,被提名没问题,断无得奖可能。
如果让这五部影片在今年或者去年的奥斯卡上竞争的话,“永不妥协”和“毒品网络”将会是两个大热门,而最终得奖的肯定是“毒品网络”。
其实所谓的文艺片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得到奥斯卡既来愈多的关注,但是在2001年之前,传统意义上的“大片”始终是奥斯卡最高奖项的有力竞争者。而最近10年,大片得最佳影片奖的机会越来越少。03年76届奥斯卡上《指环王 国王归来》成了高成本大制作在这个奖项上的绝唱。此后独立制作基本垄断了奥斯卡之夜的最后5分钟。
奥斯卡这种最佳影片小众化在78届体现的特别明显,当年被提名的影片里,“断背山”“冲撞”“Capote”“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四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加起来还没有“慕尼黑”一部高,而“慕尼黑”的成本也只有7千5百万,按照好莱坞的成本,只是一部中等制作而已。
Ironically,金像奖的青睐对好莱坞独立制作的发展不仅没有起到好的推动作用,反而将文艺片推落一个发展的低谷。最开始看到小成本电影奥斯卡上大放异彩,各大制片公司先是迅速扩张旗下的制作发行文艺片的分支机构,大量文艺片纷纷上马。然而制片公司很快发现,奥斯卡提名得奖并没有换来高票房,顶上奥斯卡光环的小众电影并没有被大众接受。美国观众无可救药的土,完全不像北京观众能把《花样年华》这样的电影搞得一票难求。而与此同时,这些以冲奥为目的作品制作成本却越来越高。08年”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re will be blood”这些高水准的奥斯卡种子选手在票房上的惨淡经营,使各大公司下决心不再把宝压在冲奥上,对旗下负责独立制作的机构关停并转,好莱坞独立制作在短暂的春天之后一夜回到解放前。
抛开商业表现不谈,在艺术水准上,奥斯卡对所谓的“文艺片”的热衷也没有催生出很多传世的杰作。相反过去十年成了盛产“水货”的十年,“芝加哥”“Crash”是公认的奥斯卡历史上几部最差的最佳影片。我个人认为“Million Dollar Baby”和去年的“拆弹部队”也应该列在过目既忘的最差的“最佳影片”榜单上。
尤其是去年 的“拆弹部队”,完全是一个披着独立制作外衣的娱乐片,主题混乱定位不明,披着反战的外衣,追求的完全是感官刺激。反而是阿凡达,创记录的成本,创世纪的技术,并没掩盖一颗liberal略失浮浅但十分坚定的环保赤子心。奥斯卡弃“阿凡达”取“拆弹部队”,取舍之间,彻底暴露了其伪小资的真面目。
从去年开始,由于转播收视率连年下降,观众对奥斯卡的关注日渐减弱,为了扩大影响,减少小成本影片给奥斯卡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电影学院开始将最佳影片的提名名额扩大到十个,这样一来包括动画片在内的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提名。以期吸引各demography的观众。
今年被提名的最佳影片中,目前是“国王演讲”单挑“社交网络”的局面。根据到现在为止各个小奖项的颁奖结果,虽然“社交网络”领跑了很长时间,但“国王演讲”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很大。这个局面跟去年颁奖前有些像,“国王演讲”扮演的是“拆弹部队”的角色,“社交网络”是今年的“阿凡达”。
我个人还是认为应该把奖给“社交网络”。“国王演讲”是很精致的电影,但是局面太小。而社交网络虽然演绎的是新媒体风云,但骨子里却是最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