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想说的是,这强度,其实是不可能“看”准的。
因为生理原因,我们一看,就错了。
切入正题:
视觉,根本上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生存。
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判断来者为何,以便逃离或攻击,
而欣赏中间调子的代价势必是判断时间的延长,这当然不妥,
所以整个视觉系统就在进化中变的粗暴而务实
大家应该都对ps里的对比度滑条有印象,没有印象也会知道对比度加强是怎么回事,
加强前的画面会显得平而灰,很微妙,对比度加强就是将这种微妙的中间调子往两头扯,
使得明与暗像日夜那样分开。
所以我想说的是,眼睛和大脑(包括相机)其实在做同样的事,
在锁定目标时,人眼会不自觉的加强对象的对比度,
使物体呈现出比“真实”更强烈的样子,
不管是纯度还是明度,其对比都变的更强,这样方便判断,
要跑要扑,刹那决定。
如此,其实我们看见的,是被自己“ps”以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图”。
(这原图,很像康德所指的物自体,存在但不可实证)
而正因为人眼是ps,所以才说,我们一用它看,就必犯错。
只不过这个错,仅仅是相对于“原图”而言,对于我们人类,这个错,
没什么错不错的——否则还过不过了!
总之,要说的还在下面。
下面我会用ps,来指代人眼的观察
很多朋友画的东西很实在,很扎实,可就是没有那种通透感,轻盈感,对于微差
还是难以把握不是么?
因为他被观察到的对比度迷惑了!以至于明知道弱对比能更真实,还是不敢弱下去
那么基于前面的论述,你能明白,自己的调子为什么那么干燥而不自然了吗?
让我们一起做个逻辑游戏,其实就很容易找出,必须弱下去的原因在哪:
假设,你开始观察,并准备写生,
外界原图进入你的眼睛和脑,使得你在一瞬间获得一张ps后的脑图,
我们称它为ps脑图1。到这都没问题,
我们也知道这ps脑图1就是我们日常的经验,我们要再现的真实
好,紧接着:
你理所应当的把这个ps脑图1当作要画的内容,感受着它的形状强度,
然后你一点点开始还原再现,想还原那个ps脑图1,但等它还原出来后,你发现,
我x,怎么对比度那么强!!?哪里不对了?我每一步都谨小慎微的在走啊??!!
到这,很多人就要崩溃了,不是么?问题在哪里?是观察本身不对么难道?!!
其实,观察本身没有问题,也是必须的,但观察的感受只属于你自己,
一旦涉及转述和再现,一旦你需要传达给第二个人,便需要去做逆推,这样才能“画对”。
因为别忘了,
在ps脑图1被画出来后,眼睛和脑子的ps本能,
会将ps脑图1再ps一次,所以你看到的其实是ps脑图2,
经过两次ps的图,比起“原图”的对比度已经翻了两次,能不突兀吗?
这就是症结。
所以,为了让我们最终能看见ps脑图1,我们应该先去“想象”原图的样子,
先去减弱对比度,去逆向还原那中间灰的状态以靠近原图,以便在最后呈现给你,
空前的,真正接近ps脑图1的效果。
这就是有经验的画手在观察时所做的事,想象原图。
所以不要认为写生不需要想像力,照抄是否可行大家其实心里早已有数。
老手和新手脑中的ps脑图1大致是一样的,大家都是人,差别不大,
说白了,老手上来就知道“不能照着画”,
而不顾“第一手判断”,直接想象原图,最终获得想要的真实——ps脑图1。
他提前弱化了对比,压低了嗓门,所以能在经过眼脑这个扩音器之后获得舒适的音量,
让听者观众不觉刺耳。而新手所做的,在于他忘了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天生自带麦克风,
所以尽管他觉得自己嗓门不大,却还是惊讶于屡屡吵到观者,沮丧就这样产生,还带着委屈。
所以结论就是:
想象原图,去想像那个看不见的对比度,那个被人屡次提及的中间调子。
然后,你才能真正在眼前呈现ps脑图1,唤起“真实”,
相信很快,你就能掌握这种想象和呈现之间的转换。
而在此之前,你实际获得的一直都是ps脑图2。
(想到有人会问,根据照片练习是不是一样要想象原图。
当然是同理,若不逆推,你获得的依旧是ps脑图2,这是逻辑上的必然。
另外,图片本身要选择品质好的,调子最好是丝滑连续的,对练习的帮助会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