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改银哲理诗赏析: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江改银哲理诗阐论安徽/崔国发

(2019-01-09 21:55:46)

江改银哲理诗赏析


言近而旨远 辞浅而义深
——江改银哲理诗阐论
安徽/崔国发
  [摘要] 江改银的哲理诗,敏锐地审视社会与自然之万象,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剖示事物的本质,表达他对于人生的真知灼见,对人类精神向度真诚的导引。其哲理诗深邃、深沉、深远,具有内在的理趣美。他的哲理诗明白晓畅,清新自然,做到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关键词]江改银;哲理诗;言近;旨远;辞浅;义深
  在姹紫嫣红的诗歌百花园中,哲理诗是一株散发着幽香的奇葩。石蕴玉而生辉,龙含珠而闪光,花映霞而溢彩,诗中的哲理,就是这生辉的玉,闪光 的珠和溢彩的霞。在对江改银哲理诗的解读中,我感到诗人作为精神价值的先知,通过对人生终极价值和哲理始终不渝地诗性叩寻,给日益物化的生存现实提供慰藉、意蕴和理趣。诚如泰戈尔在《火花集》中说,情愫的泪波,从心海卷涌出明莹的珍珠。对于读者而言,这些理应从哲学著作中直接获取的东西,经由他的诗歌作了富有艺术快感的间接给与。寓教于诗,当我们仰视那闪亮的哲理之光或在聆听过现代启示录式的声音之后,诗是一种从人生际遇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感召,一种终极眷注的浸洗,一种生命的深化与隽永的过程。
<一>
  诗与哲理,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诗给哲学以形象和生命,哲学给诗以深度和灵魂。尼采说过,愈是音乐家的人就愈是哲学家。著名诗人晓雪由此而断言:愈是诗人的人,就愈是哲学家。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因为诗人和哲学家都是通过他们的作品(诗篇或哲学著作)给人们一个独特的深层世界,向人们揭示宇宙人生的深层奥秘。“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晓雪:《诗美断想》),实际上,关于诗歌能不能表达哲理,哲理可不可以存在于诗的形式之中,古往今来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了解中国诗歌批评史的人都知道,古代诗论中就有人主张“理不入诗”,诗歌“不涉理路”。虽然宋代以理入诗的倾向,也确实冲淡了不少诗味,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用诗来说理”的创作路向。诗与哲理的结合,不仅历来就普遍存在,而且还出现了不少彪炳千秋的哲理诗作。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天问》中,一连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激动人心的长诗《离骚》,在抒发其内心忧愤的同时,无不包含着对人生和哲理的探索与追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颧雀楼》、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印度诗哲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尘埃集》、《随感录》、《火花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沙与沫》、《先知》,其中有许多诗味浓郁的哲理诗,冰心的《繁星》、《春水》,艾青的《光的赞歌》等诗中,也大都充满清新隽永的哲理意味。因此,哲理诗是一个历史的存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客观现实。在望江,作为一位诗人兼编辑家的江改银,在繁忙的编务之余,创作了大量的哲理诗,其哲理诗品类之繁富,风格之寥廓蔚成大观,以其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见长。他的哲理诗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是诗人写社会百态的诗中,有一部分如《魔术》、《纤夫》、《钓鱼》、《理发》等就是。其二,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如《瀑布》、《小溪》等。其三,托物阐释的人生哲理,如《帆》、《齿轮》、《豆腐乳》、《犁》、《茶叶》、《扁担》、《钟表》、《书》、《壁灯》等,这类哲理诗在江改银诗集中约占95%以上,把它们归为咏物诗类别也可。其四,是直抒胸臆的那一类哲理诗,如《爱情》、《人》、《数字哲理诗》、《无题》、《眼睛》《蜡烛》等。需要说明的是,对诗进行严格的分类与界定有时很难,特别是有的诗,不能用“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来妄下谵语,确实存在着“亦彼亦此”的诗,对江改银的哲理诗进行考察,亦复如是。但不管如何分类,诗中藏理是一条判定的标准。这是诗人以智慧的眼光,精辟的认识,洞悉世事物理,对客观生活有了深刻感受和探索发掘的结果,是诗人独到的见解,思想的闪光,也是把情理完美结合的艺术创造。
<二>
  从思想内容上看,江改银的哲理诗善于敏锐地审视各种社会物象,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剖示事物的本质;善于表达他对于人生的真知灼见,对人类精神向度真诚的导引。他的哲理诗,是探索世界的艺术宣言,是执著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写照。其哲思深邃、深沉、深远,具有内在的理趣美。
  这种理趣就是深刻的哲理蕴含在形象之中,就是寓理于情,发人警省,促人深思,使人读后悟出人生的真谛,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趣味。读江改银的《麻将》:“修筑‘长城’/前赴后继/推倒又筑起/筑起的是开心/推倒的是哭泣”,赌博对于人来说,与其说是“开心”,不如说是“哭泣”--惊心动魄、疯狂较量、绷满紧张--置身赌场,往往在“开心”中寻求,在“哭泣”中结局。诗人化概念为形象,以常见的喻象,惟妙惟肖地刻划出赌场众生相和各色人等的心理状态,通过展示世态世况,在自然随意的描摹中暴露社会、生活现象之后的本质,看似浅淡,其实寓意很深。摒弃抽象的说教,努力将诗歌的哲理形象化,是江改银常用的创作方法。哲理,毕竟是逻辑思维的结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透视,它远不如形象那样能迅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之,如果把深奥的哲理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艺术效果就会增强。改银先生深谙此道,在他的艺术视界里,“熔哲理与形象于一炉”,寓理于形,以形写理,让哲理融会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实现了哲理的形象化。“你在钓鱼/岁月在钓你”、“如果人人都懂得/鱼上钩的原因/就不会出现贪官/可悲的命运”、“人有闲悠才垂钓/鱼有欢乐才去咬”、“如果鱼都不咬饵/人间哪有垂钓者”(《钓鱼》)请看这种使贪官像鱼一样“上钩”、“咬饵”的垂钓者(行贿者),是怎样“悠闲”地垂钓鱼(贪官)的“欢乐”的。贪官之所谓的“欢乐”,其实是为了“钱”,为了一己膨胀的私欲,到头来,只能落得“可悲的命运”,这不能不令人警醒。诗人在诗的结尾写道,如果鱼都不咬钩,垂钓者大概也就不复存在了,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员自警自励自律的祈盼。诗人借助于形象把“垂钓者”与“鱼”的心态描写得十分深刻。“钓鱼”与现代商业社会贪腐人生的喜怒哀乐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有喜就会有哀,有乐更有悲,这就是人生的哲理。他在《钱》中写道:“从孔方兄到一张纸/写下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市场大潮的珠贝/弄潮儿把你找回”、“被利用必将付出代价”,字字寓理,叫人掩卷沉思:古往今来,金钱、物欲化的商业社会把人的价值进行了误导,“被利用必将付出代价”,诗人的断言,让诗性灵魂从金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人诗意地栖居不亦乐乎?诗给我们的警示是:千万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物质的富翁而沦为精神的乞丐。好的哲理诗,有如一把钥匙,能打开读者心扉,使思想豁然开朗,认识得到升华。读者通过诗中之理,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本质,懂得生活的意义,掌握它的矛盾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好的哲理诗总是包含着诗人的情思和对某一真理的发现。诗中有理,便显得博大深邃。
  在江改银的咏物写景寄托哲理的诗中,他把在生活中获得的感受物化为形象,浓缩为意味深长的警句,使这些耐人寻味的句子,变成关于自然、人生、社会的箴言录,透露出感人的情思与哲学意蕴。这种哲理性的思索一以贯之地汇聚于诗人的感情泉水中:托物言志、寄情人生、神思漫游,他都力图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带有启迪心智的思辩色彩。如《齿轮》:“尽管有缺陷/但合作使你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唇齿相依/将力量传递”,诗从“齿轮”的外观感赋,使抽象的哲理寓于可见可感的鲜明形象,从而使人通过有缺陷的“齿轮”互相作用形成合力的形象产生联想,受到情感的激发。诗人在内心感情的推动下,巧妙地抓住了“齿轮”的特征,给以艺术的表现,虽无意造理,理趣却自然流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这种“力量的传递”就在于它们“唇齿相依”。再尝尝 《豆腐乳》中的一节:“你迎合了别的人口味/自己竟倒了霉”,诗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哲理:不要趋炎附势,迎合取媚,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主心骨,否则就会像豆腐乳一样,使新鲜的自己渐渐地发霉,变成别人口中的尤物。“仰面诅咒太阳/唾沫——/往往落到自己的脸上“(《无题》),写出了世间小人仰面太阳唾骂时,得到的不仅是为世人所唾弃,就连自己的唾沫也会“落到自己的脸上”,真理的光辉犹存,而小人的面目可憎,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托物言志,造象喻理,在江改银诗集中比比皆是,如《犁》:“为了最初的希冀/弯腰——并非卑躬屈膝/低下沉思的头颅/犁——探索开垦的奥秘/那沉甸甸的收获/翘尾——岂能说是骄傲/那是高昂信念和毅力”,以犁喻人,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不断开垦,勇于探索,高扬信念,磨练毅力,不正是人们要淬炼的品格么?诸如“茶冲的次数多了/就会吃出水的味道”(《茶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生理缺陷”(《眼睛》)、“给你一支点/我会将压力/变成崛起的信念”(《扁担》)、“没有你/地球照样转//不准时/当心下岗//如果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人们就不会对你如此关注”(《钟表》)、“命运使你碰壁/仍光彩照人”(《壁灯》),等等,这样的咏物诗中所寄托的哲理,是大千世界诗化了的哲理,是发人深思的好诗,令人扑朔迷离,读完仍然感到,这些诗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再如《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生是封面/死是封底/现在你读别人/将来别人读你”,诗人往往在外界物象比如“书”的诱发下,产生了某种典型感受,由饱满感受的升华,凝结成精练的诗句,因为这种感受直接来自某种神启,是诗人的身历目见,往往就反映出哲理的光辉:“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是否耐读就在于自己的书写,“你读别人”时和“别人读你”时,都要审慎地读出人生的真谛,这是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之情与认识的高度提炼,是诗情与哲理的高度统一,也是诗人从“书”中得到的一种“精神寄托”。“古往今来/赢得多少诗人的赞叹/你应清楚/当初是谁为你点燃”、“把你的位置/摆得不正/就流泪……”、“宁可站着/辉煌的死/也不愿躺下/苟且的生”、“电灯的入世/你不得不下岗/不屈的你/终于登上了教堂”、“偏心——/必将导致缺憾”、“正直的品格/火热的心肠/留下了千古绝唱”(《蜡烛》),诗人在这首写蜡烛的景致中追求一种哲理的境界。由蜡烛的外表联想到人的内在品质,感恩之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屈、公平、正直、热情等等。诗所表达的认识是诗人的独到发现,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真理,由“蜡烛”的种种现象,因为江改银的诗,而使读者获得启发。所谓哲理,指的就是对生活的这种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发现,是诗人内在感受的外化和生活经验的结晶。


  从语言艺术上来看,江改银的哲理诗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是语言借以生存的手段。”(奥登语),瓦雷里说诗人必须回到“语言之源里饮水”,对于江改银来说,这“源”就是民族大众的语言。他不愿意语言的繁复深奥或晦涩难懂所造成的阅读障碍和哲理的颠覆,他也不肯驾驶玄而又玄的语言的车轮孤独地前行,他坚信哲理的深远与深邃并不有赖于语言的深奥难解与不可思议,他更趋向明朗、平实、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浅显并不是浅薄,辞浅而能义深,言近而能旨远,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大色而无色,大音而希声,淡而有至味,是第一等好诗。他的“旨远”与“义深”,是从其语言的“平易近人”和“浅白”、“浅明”、“浅显”上来体现的,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且看《人》:“真正的人/应该是两脚落地/永远向上//简单的两笔/够你写一生//愿你化作不朽的诗篇/代代相传……”,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江改银哲理诗的语言风格:平朴、浅近、没有一点神秘主义的玄机,却能使诗美哲思有所附丽,它不仅写出了生命的意义,是慷慨激昂的生命诗篇,画出了奋斗者的足迹,而且这种象征性强、文字简炼、形象生动的诗,可以写在中学生笔记本的扉页上,作为人生的警策终身受用。“莫陶醉于别人的欣赏/假如在大自然中成长/或许能成为栋梁”、“博取了别人的青睐/可你却失去了自然的风采”(《盆景》),“本是一块柔软的布/当她有了桅杆这根支柱/就会大展鸿图”(《帆》),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不仅表现出作者驾驭诗歌创作的才能,同时也可见诗人的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诗中饱含由人生经验而升华起来的哲理,激生出一种催人奋进的沸血掀情的巨力。实际上,这类直抒胸臆的诗,最难写好,弄得不好就变成了大喊大叫,缺少诗味,空泛而不着边际,而江改银却敢于迎难而上,深耕细耘,取得了骄人的收获,又由于其诗意深远,蕴含丰富,虽直率奔放,却仍能使人耳目一振,回味不已。诗的表现风格完全可以多种多样,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固然使人神往;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也能令人惊叹。形神毕现的诗可以是诗中佳品,议论风生的诗同样脍炙人口。因此像江改银的这类明志抒怀的哲理诗在他的诗集中俯拾即是。它们既传导了人生哲理,因为语言的口语化,又可诵可咏可记可背。诗人注重事象与意绪的诗性创化,简缩意象,简缩句式,追求诗歌文本内语境明朗而文本外意蕴悠长,有弥散性的后张力。如此处理,读者可轻松地完成阅读,并且为阅读后所开启的诗意之悟久久浸染,欲罢不能,有绵长的回味和诗意的参与。这种平易浅近的语言境界,貌似好进入,其实很难把握,要有知繁守简的修为,而非由简而简。这种语言能力的取得,实非短期之功,而在当代许多玄奥的诗人那里,已经无所企及的了。在即将结束本文之前,我想引用江改银的一首《哲理诗》:“独具慧眼的结晶/耐人寻味的精品//是太阳雨/折射绚丽/沁人心脾/是微型诗/寓情于理/给人启迪”,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他对于哲理诗的理解,用于评论他的哲理诗创作,我想也是恰如其分的。
  [作者简介]崔国发(1964)安徽望江人。现任铜陵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级政工师。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铜陵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铜陵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香港国际华文诗人协会理事,兼任淮南师范学院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新诗研究所研究员。

  通联:244000 安徽铜陵学院崔国发

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