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协同软件平台发展的冷思考

(2011-04-12 05:59:59)
标签:

协同平台

软件平台

协同oa

协同管理软件

平台标准

it

分类: 协同OA

随着协同管理软件的突破性发展,企业用户的平台化建设需求、集成整合需求和信息交换需求也很迅猛,协同平台化的进展如何了,该如何发展呢?

首先需要明晰的平台是能够支撑软件扩展张力的基础架构、组件和接口的组合,更抽象点说,平台是能够支撑功能性应用开发和非功能性特征扩展的基础特性,是能够带来扩展价值或者增值价值的基础开发,一般是指技术性的支撑。

为满足以上目标,平台至少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 增值开发面向的人群需要明确。就协同管理软件来说,平台应该面向终端客户的关键人员,作为企业管理软件,应该是面向系统管理员或者信息部们的开发工程师,他们有技术热情,有简单的开发经历或者配置经验,而不具备专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的素养,那是专业软件公司的事情,所以开发框架和接口标准务求非常简单,这样才能保证这些人员可以使用;

2. 增值开发的可检验性。增值开发和基于接口的开发必须是容易检查的,也就是开发平台应该有明确的规范,整合的规则,以及可以测试验证的工具。就协同平台来说,基于eclipse整合插件,提供开发调试工具和整合验证是不错的,进一步的开发平台应该提供SDK作为基础开发的支撑;

3. 可升级、可拆卸的特性。虽然协同软件做到没有bug或者说没有缺陷是我们的理想,但现实依然不是这样,特别是基于二次开发后的系统,原有产品的bug、平台的bug和新作的增值开发混合在一起,容易造成产品的更不稳定,而可怕的是,这些不稳定因素融合在一起,既无法调试,也无法检查,更不容易说整合升级了,因而作为平台支撑,需要支持到软件的模块化、分层化开发,以支持到产品bug、平台bug和二次开发的部分的bug的分层、分块调试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基于接口和数据交换的集成整合支持。作为软件平台,一定是需要能够整合其他系统的,包括整合其他系统进入协同管理软件或者将协同管理软件的事件整合入其他系统进行展现及交互,这里有两个关键的基础架构应该满足即数据基于XML的标准结构并且需要有更简易的表达方式,调用支持内部的API的整合开发的同时,需要有没有代码开发量的SOA配置调用,如Web service方式,具体实现需要支持http跨部署平台,也需要有整合平台;

5. 安全性和性能。这是基础保障,特别是跨系统之间的安全整合调用,需要有信息系统的身份识别、信息交换的加密安全体系。当然,系统也必须提供一种假定服务器之间、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通过部署解决安全的简易适配模式,最好是无需代码开发即可完成多系统之间的配置整合模式,做到这种程度就真正很牛了。

目前的协同管理系统平台是怎样的结果呢,至少就笔者来看,还没有完全达到以上几个要求的协同管理系统的平台。

比较好的有致远软件的A8协同管理系统,优点是遵循规范,提供了完整的SOA接口、SDK开发和部分调试工具,并且数据交换的协同文档标准化程度也比较高,如果按规范开发的部分可以支持到升级;致远软件A8协同管理系统的缺点是太阳春白雪了,对开发人员要求太高,开发成本比一般的开发高出50%以上,而接口的稳定、完备性依然还有待提高,经常还在修改接口,造成升级后需要局部调整客开源码,这是很烦的事情。

另一家FF的协同管理软件在架构上不错,基于数据库和代码架构直接开发,实际上是不太遵循标准的,这种的优点是开发速度快,容易整合,缺点是对于开发人员要求依然很高,并且系统几乎不支持升级(可以通过再支付费用重新整合开发),系统操作数据库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加强服务器部署的管理,特别基于SQL的数据库直接操纵,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其他的协同管理软件能够称作有平台的,符合上述5个特征需求的就更少了,一般都是自己内部使用的所谓项目化平台,是为了满足自己开发的需求进行的组件式优化,还称不上什么平台。

协同管理软件的突破性发展笔者认为就在于其以人为中心的面向组织中个人应用、团队应用和组织应用的模式,是全员的应用因而最应该成为组织的信息化基础平台,而协同管理软件如何在产品化的基础上突破平台化的特征,还需要有不短的路要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