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教育活动环节教师适宜行为的研究有感
(2012-02-12 19:15:12)
标签:
杂谈 |
读《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
——教育活动环节教师适宜行为的研究有感
继续浏览《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这本书,第二部分是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的适宜性研究,分别介绍了教学、游戏、生活四个环节中教师适宜行为的探索及初步的实践成果。每个环节由两方面内容组成,一是各环节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意义及所针对的问题;二是教师们在各教育环节中,根据《规程》精神,调整和改善自身教育行为的实践案例与反思。这一部分,主要讲述教师在《规程》和《纲要》精神指导下,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为追求,深刻反思、自觉调整自身教育行为的思路历程。
对于第二部分中的第二点“ 教育活动环节教师适宜行为的实践探索”感悟很深:书中通过一些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环节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的情感支持下移默化形成的,教育以语言和表情、眼神、身体动作等方式关爱、尊重、理解、接纳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实现在认知、社会性、情感、人格方面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背景。的确,我觉得教师应在准备、创设环境伴随整个教育活动过程,随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的需要调整、改变、充实、扩展。在关注幼儿操作活动上,及时判断幼儿的需求和水平,不断引导操作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纲要》中也指出要把幼儿看作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我们也是这样努力的去做了,但是在一个教学活动中真正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却还有待我去探讨和实践,在很多次公开展示活动上,我们还是常常会看到幼儿被教师牵着走,被动学习的情况,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会存在教师占主导的局面,有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让活动显得气氛热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往往会准备一些花里胡哨的道具,投放丰富的物质材料,却忽视了活动真正的意义,所以如何真正实现“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是让我好好去反思和研究的。当我看完了此书后,我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何体现一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我们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的心声。一切从幼儿的实践出发,紧紧围绕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发展和提升教学的价值。
“如何做到教育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到活动中去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