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渡口朱张会
湖湘文化渊源长
这是我在长沙湘江风光带上拍摄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文津渡口的牌楼,一张是朱张会塑像。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2007/10/12/11/16/1162d4759d5.jpg 湖湘文化渊源长" />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2007/11/1/20/1/11696810f95.jpg 湖湘文化渊源长" />
我为什么要拍这两张照片?因为这里有故事,有湖湘文化。首先请博友欣赏文津牌楼两面的对联:其一联曰:
文津道岸,往返东西,术业共千秋,遥想黉宫传理学;
云气江声,绵延南北,风光招百侣,同挥健笔绘新图。
(黉在这里读Hóng,音洪,古时称学校。)
另一联是:
湘水为弦,岳麓为琴,朱张弹出圣贤心,时移高韵在;
杜陵有阁,贾生有宅,今古仰望诗赋杰,人去大名留。
这两联道出了湖湘文化的渊源流长和深厚底蕴,记叙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和著名理学家张轼设坛论辩,开天下会讲先河的故事。
朱熹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胡宪门下的弟子,他是江西婺源县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他生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十四岁丧父,随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里夫。绍兴十七年秋,经过湘潭隐山碧泉书院深造的朱熹考中了举人,次年春又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促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奸,连上书十次,终于罢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策。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宫,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著书立说。他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成为南宋最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
张栻也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胡宏的嫡传弟子,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生于1133年。其父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曾在宋高宗、孝宗两朝供职。1135年(绍兴五年)张浚任宰相,同年至潭州,与岳飞等共破洞庭湖杨么义军。张栻8岁便随父离开故里,来到长沙。张浚后因力主抗金,遭到秦桧等排斥,长期被贬湖南永州等地。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春,张浚以观文殿大学的职衔出知潭州,张栻亦随父从永州贬所回到长沙,后定居长沙城南妙高峰处。张浚将其私家花园命名为“城南书院”,并亲题“城南书院”匾额(即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该书院历史悠久、声誉颇高。它面临湘江,与岳麓书院隔江相对,风光十分秀丽。张栻开始在这书院读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该书院的教学方法很好,不是要学生死读书,而是采用个人自学,单独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间或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进步很快。相传张栻在城南书院读书时,有一个池塘蛙声直叫,张栻就将砚台扔过去,止住了蛙鸣,后人就称这池为"禁蛙池"。不久,张栻奉父命,前往衡山文定书院拜胡宏为师,请教二程(程颢、程颐)之学。他从师胡宏不久即作《希颜录》。这是他的立志之作,文中以颜子自期,立志要作颜子那样的圣人。胡宏对学生之作详加批改,一方面称赞张“稽考之勤”,另一方面指出“先贤之语,取舍大是难事”,勉其“于未精当中求精当”。张经名师指点,学业大进,后来成为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的大理学家。他对宇宙的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特别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组织一个和谐而理想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了岳麓书院,他对张十分器重,曾多次举荐张,直到病危时还上奏推荐,认为“张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他委张以岳麓书院主教的重任。当时,张栻在衡山文定书院学成后归潭,正在城南居家授徒,他对刘珙重修岳麓书院极为称赞,并率士子前往观看,因“爱其山川之秀,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故欣然接受了主教岳麓的任务。这样,在隐山碧泉书院的湖湘学派的全部人马也赴岳麓书院授徒讲学,从此教育便成为张栻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在办学过程中,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稿,对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主张,成为他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宋理学阵营中,胡宏是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张轼是湖湘学派的砥柱人物和一代宗师。
乾道三年秋天,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到长沙拜访张轼,在城南书院住了两个月。期间,朱张两人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进行了两个月的理学讨论。他俩还在岳麓书院设坛论辩,首开天下会讲之风,据说他们的论辩引来远近数千学子云集到岳麓书院,三天三夜把书院水池的水都喝干了。当时长沙城三面环水,没有桥,从城南书院到岳麓书院有湘江阻隔,必须依靠艄公摆渡。朱张二人往返两地都得从渡口乘船,他俩经常同舟过江。相传二人曾将渡口西岸命名为文津,通往岳麓书院的古道命名为文津道,将东岸命名为道岸。后人据此将他们过江的渡口称为朱张渡。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史,其官衙设在长沙城,他白天在衙里办公,夜间则从古渡乘船到岳麓书院讲学,尽管那时张轼已去世,但到岳麓书院听朱熹讲学的门徒多达千人,朱张渡口人来人往,甚是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