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朗读之《六国论》雄壮伟俊若决江河而下
(2010-11-27 17:14:48)| 标签: 教育朗读欣赏苏洵 | 分类: 诗意朗读 | 
雄 壮 伟
俊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个情节到现在还记得十分清楚,“……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变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呵~~……’,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诵读诗文时的情景。年纪尚小的周树人那时也许不懂得先生教的是什么内容,但先生那副悠然自得的神情使他从中获悉:这是极好的文章,后来进而明白“书非开声读不能得也”的道理,说他最终成为文学大师就启蒙于此也未尝不可。
朗读自有默读所领略不到的趣味,循着那些高高低低错错落落的音节,就像沿着一条盘盘曲曲的小径,有时会窥见那些作文者的内心或者神情呢,有时甚至会有一种灵魂附体的感觉,像鲁迅的先生自得其乐地将朗读的享受外化为“哎”“呀”“呵”“哈”之类的虚词,那就是入了“神”!
 
这个苏老泉,绝对是个有个性的人。若是少年时循规蹈矩好好读书,他就不会有科举考试的屡次失利;若是天性温和没有锋芒,他就不会调教出性格豪放心地清澈的苏东坡;若是秉赋特异天资超群,他就是烧掉自己写的再多文章,也逼不出那些令京都文人对他刮目相看的真知灼见;还有他若不是性格不羁生性疏放,就不会喜欢战国时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那些谋臣策士。当然他赶上了欧阳修入主文坛的好机遇,华美靡丽的文章没有了市场,他那些淳朴、雄厚、颇有纵横遗风的文章才能脱颖而出。
这个苏老泉,也应该是很喜欢诵读的吧。“当此之际,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不愧辩丽横肆,气势磅礴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严丝合缝,跌宕起伏,不能不让人折服!“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父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正义凛然,气贯长虹,足见其人格风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韩愈《进学解》)”骈散文章,音调谐美,令人击节拍案,读罢,沉浸玩味,含英咀华。苏老泉仿佛自己变成了穿梭于各国君王之间的苏秦,变成了与汉文帝帝畅谈国是的贾谊,想到宋朝自立以来,不断有辽、契丹、西夏等部落侵扰,而堂堂大宋国,在对外的大大小小的战事中,竟连吃败仗。有一次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好不容易打了胜仗,可是那个不争气的宋真宗面对如此有利形势,却低声下气与人家订立了屈辱“澶渊之盟”,从此以后宋朝就没有直起过腰来。唉,想当年太祖赵匡胤中气十足地向那个南方小国宣称,“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把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后主吓得半死。可现在,在这些尚未开化的党项羌契丹面前,却是“秀才遇到兵”,从“奉之如骄子”,到“敬之如兄长”,再到“事之如君父”,眼见从“积弱”到“积贫”,卧榻之旁刀剑飞舞,岂能安然入睡?想想一千多年前,战国七雄争霸一时,怎么就在秦国面前灰飞烟灭了呢?历史的教训不能不记取啊!想到这里,生性耿直激进的苏老泉文思伴热血涌动,才华与妙笔共舞,挥笔疾书,纵横恣肆气势扬厉的《六国论》——就此问世。
手捧得意之作,惯于借朗读会通古人神气的苏老泉,突然产生不读不快的冲动,这时的他尚在家乡四川眉州闭门苦读,但这并不妨碍他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慷慨激昂、陈辞于朝堂之上的演说家——
“六国破兵,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高屋建瓴,直切时弊。“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激情满溢,声音也如金石,掷地有声。难怪曾巩说他的文章“雄壮伟俊,若决江河而下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割地以事秦,兵未用国已亏,这就是破灭的原因哪!语气肯切,毋庸置疑。“也许有人会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因贿赂秦国?’回答是肯定的,不赂秦因赂者丧。”一语破的,“失去强有力的援助,自然不能单独保全哪!所以,归根到底,弊在赂秦。”
苏老泉似乎看见仁宗皇帝在微微点头,也仿佛受到鼓舞,开始照着自己的思路,滔滔而下:“秦国逐渐强大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其地盘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拱手割让。我们来作个比较:秦不用出兵,小则得邑,大则得城,这样得到的比战胜所得的多过百倍,而诸位各国割地事秦而失去的,与战败所失去的比起来,也多过百倍。秦国那永远填不满的胃口,正是诸侯各国的心腹大患呀。”他再次强调自己刚才提出的观点——“固不在战矣!”
“想想他们的先祖吧,餐风露宿,披荆斩棘,才换得一块有限的安身之地。”唉,他叹口气继续说下去:“不肖子孙竟不晓得珍惜,随便拱手相让,轻松得像扔掉一根草”。可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他稍稍拖长声调,“——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那个“又”字里既有子孙的不安慌恐,又有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他摇摇头,与其说是给六国的那些不肖后代听,不如说是给掌握着大宋江山这个有心无力的仁宗皇帝听。在苏洵写此文的时代,宋每年都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向女真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以求得苟安。“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他有意地在“诸侯之地”和“暴秦之欲”后面顿了顿,以突出“有限“与”“无厌”的对比,给的越频繁,要得越急切,“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语气急切而沉重。“至于颠覆,理因宜然”,这不明白着,自取灭亡嘛!古人说的好:“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话太有道理了。
苏老泉似乎又看到仁宗皇帝在点头,但他也看到了皇帝眼中的疑惑,好像在问“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设问而起,语势顿生波澜,“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与敌为友?其余五国相继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哪!”不赂秦,却“与赢”,怎就不明白唇齿相依的道理呢?历史上秦灭韩于公元前230年,灭魏于前225年,灭楚于前223年,灭燕赵于前222年,灭齐于前221年。赂秦先被灭,倒是燕赵,国家弱小,但敢与强秦抗衡,虽然最终未逃过噩运,倒也令人刮目。想到这里苏老泉又拿出了新的论据:“燕赵两国之君,其实是有远见的,坚守自己的疆土,不择赂秦之下策,所以国虽小而后亡。正是用兵的功效啊!直到太子丹派荆轲刺秦而败,才招来灭顶之灾。再看赵国,与秦作战五次,二败三胜,战绩不错啊!秦国屡次进攻,都被大将李牧击退,直到李牧受谗被杀,赵才沦为秦国的邯郸郡。只可惜没有将武力进行到底啊!难道说他们的灭亡是因为‘兵不善,战不利’吗?”他突然发现自己因激动而语速加快、语势汹涌。他稍顿了顿,勒住滔滔奔腾而下思绪,给刚才这段演说作一小结“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他把理解与同情给了这两个弱小的国家。然后他停顿了一下,换个角度说,“向使……”,假如不赂秦,假如不刺秦,假如良将在……对六国来说成败已写入史册,“假如”已没有意义,这“假如”是说给谁听的,仁宗帝不应该不知道啊!
“呜呼!”长长的感叹,重重的叹息,叹六国悲剧本来可以避免的,恨那些以地事秦者,赞那些义不赂秦者,惜那些用武不终者,痛那些为积威之所劫者,感统治者竟不知从中汲取教训。“可悲呀!”这一叹惋,既是给古人,更是给今人,拳拳之心,跃然而出,理服人,情更感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力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苏老泉将全身心落在那个“下”字上,心中涌起强烈的忧患之情,挺起腰杆,站直了别趴下,我朝能行吗?
可惜呀,苏老宗以其严密的论证,轩昂的气势,雄辩的风采,赢得了文名,但未能阻止宋朝衰败的趋势,那个也算求贤若渴的仁宗皇帝可能被各路贤士说晕了头,生性懦弱的他还未来的及选择听谁的就撒手而去,换了个神宗皇帝更是忧疑不定。《六国论》诞生七十年之后,北宋统治者还是被南下的金兵赶到南方,在江南过起了“直把杭州当汴州”的偏安生活,留下“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然渡河”的笑柄。这哪里是文人过错啊!
读罢释卷,大呼过瘾!
现代人演讲,多有大话虚言,少有江河一下之气魄。
 
附《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