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四《新白娘子传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及佛教教育

(2010-08-19 09:12:07)
标签:

白蛇传

佛教

教育

新白娘子传奇

许仙

中华传统文化

分类: 2.3儒释道医箴言典故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303f04fdbc82c3befc037fda.jpg

白娘子在端午节送粽子给陶掌柜带回家乡给亲人。

这是个温馨的小细节,在我看来却大有学问,许仙和白娘子是陶掌柜的老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五伦关系中“君臣有义”这一条。

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现代社会君臣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谓「君仁臣忠」,君仁,是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于不是只有替下属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激他,一定会效忠他。所以「臣忠」,这个忠是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这叫臣忠。

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的教诲,孟夫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现代企业的领导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荷包,还要念及员工的成长、员工的家庭。只要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跟气度,企业一定可以带得很好。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afba95efd42155b8b2fb95db.jpg

一杯酒谢恩情
为我许仙受辛苦
同心协力创家业
愿白首偕老共此生
二杯酒谢娘子身有孕
为许门留下后代根
是儿是女我都是爱
女是凤凰儿是麒麟
三杯酒对娘子表真情
地老天荒不变心
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海枯石烂永守金石盟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69d35524f37c5c2334a80fdb.jpg

感谢官人一片心
字字句句动我情
生生世世为夫妇
海枯石烂金石盟
愿为你生儿养育女
不作神仙作凡人
感恩饮下这三杯酒
粉身碎骨也甘心

不得不承认,许仙的口才真是好!

又一段夫妻恩爱的场景,我认为这里最主要的还是感恩,如截图中的对白,许仙:“一杯酒谢恩情”,白娘子:“感恩饮下这三杯酒”,夫妻互相感恩对方的付出。前面我们已经谈过用“四摄法”来让夫妻和睦,这里提一下蔡礼旭老师在谈五伦关系时赠送的一句真言,他说有个夫妇相处的真言是「从结婚以后,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

我们细细回想新白全剧,许仙和白娘子二人是不是曾经提过任何对方的缺点?我只能想起白娘子曾经说许仙耳根软,其它实在是想不出了,但剧里却有大片大片互相赞美优点的情景。所以,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坚守这一句真言,你的婚姻绝对可以白头偕老。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d382680eecb6fbaeab6457db.jpg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管他是贫无立锥富可敌国,谁都逃不过咱哥俩的手掌心……

黑白无常一出场就告诉我们,死亡是任谁也逃不过的一桩事情。
「无常」本就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世间一切事物不能永久不变。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这句话是出自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名贤集》。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18a26cededb7517e269791a4.jpg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3b3c5f12ab30cac36538dba4.jpg

白娘子喝了三杯加了雄黄的酒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后悔自己缺少定力。

第一集就提过五戒,包括酒戒。佛法里面有一个“三学”,就是指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亲证诸法实相的总纲领。学佛要从戒定慧学起,这是最根本的法。佛法中的戒律是帮助我们伏烦恼的,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得定。因戒得定,戒的目的是要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智慧才是佛法修学真正的目标。

世间人都求智慧,智慧怎么开?从定中来,就是这个“三学”。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267c3fdff3c18c1794ee37a4.jpg

许仙被吓死之后,以为自己已经是鬼了,但白无常说他还只是魂,还没资格当鬼。

看到这一段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明白为什么白无常这样说。《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第七品——利益存亡品,对此有非常清楚的说明。经文如下: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

灵魂在佛法里面叫作中阴身,“中阴”是人死了以后,断气之后,还没有去投胎,这一段期间叫做中阴。中阴短则一弹指,长可达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之内,会随各人的业力(即生前一生的行为)去投向某一道。如经文所说“在诸司辩论业果”,许仙是要被押到阎罗殿那里去受审,由他的业力而确定再生到哪一道。

人死之后的去向并不一定是鬼道,鬼道只是六道之一,但人们常说死后变鬼,因为鬼道的业因是贪心,这个世间的人普遍都贪心,所以很多都是去鬼道……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87d9d7d42620dd8751da4ba4.jpg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539986eceb3d8b97b31cb1a5.jpg

九重天上好时辰
仙乐飘飘处处闻
琼楼玉宇冲宵汉
祥云掩拥瑶池深
歌舞霓裳舒广袖
仙音法曲胜红尘
长生不老仙子在
岁岁年年总青春

“九重天”是道教的说法,佛教中的天道有三界二十八重天(细的名称不一一列举了),从剧中这段旁唱可以看出天上比人间的种种好处。天的福报比人间大,寿命比人间长,但是寿命再长也有完的时候,天人寿命结束后就会往下堕落,还是无法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所以升天并不究竟。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意思是说,三界充满了生老病死等众苦,逼迫著众生的身心,就如一幢著火的房子,不能安居。因此众生唯有修行精进,以求出离三界,进而证悟涅盘,这才是究竟解脱之道。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3123b7ed61ad36922f2e21d8.jpg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ffeb6bee8c549d55fdfa3ca5.jpg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f4331e1a87bb1b96ad6e75a5.jpg

紫竹林中观自在
护法龙女与善财
救苦救难救世界
大慈大悲善门开

我喜爱的观音菩萨又现身了,呵呵,这一次是青儿与观音菩萨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真实不虚,只要我们如理如法地求,一定能有感应。

善财童子对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佛法里面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惭愧的是我至今都没有读过,只是知道是关于善财童子的修行,五十三位善知识归纳起来代表四种缘,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不管是哪一种境缘,善财自始至终一个感恩的心,清净的心,真诚的心,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生嗔恚,成就了自己的道业,消弭了自己的业障。

“观自在”在旁唱中出现,后来观音菩萨到了圣母娘娘那里,圣母娘娘也说到“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想必很多人都熟悉,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个人没有细学过《心经》,在这里引用净空法师的一段讲解与大家共同学习。

佛经中所讲的“观自在菩萨”何为观自在?
佛、法身菩萨何以这么自在?《般若心经》头一句“观自在菩萨”,“观”就自在了。何谓 “观”?离妄想、分别、执着是“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的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没有观。观是智慧,没有观是烦恼。我们用烦恼面对外面的境界,对人、对事、对物都用烦恼、情执,所以我们虽然学佛,天天也听经,但只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功夫不得力。如果我们真肯学,舍弃妄想、分别、执着,用观照,功夫得力了,就提升到“观行即佛”。你的观落实到生活上,生活是行为,就是观行。你的功夫真得力,所学的东西都能用上。再往上提升一级是“相似即佛”,这就出了六道,到达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的佛)。相似是有一点像,但还不是真的。还要再向上提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就称为“分证即佛”,这时你是真佛了。虽是真佛,但还不圆满,古人比喻这像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是真月,但还不是十五的月亮,没有圆满。但只要是真的,就称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法身大士。

我们要把自己从名字位提升到观行位,修行才真正上轨道。如果永远住在名字位,就无法脱离三途。只要提升到观行位,就决定不堕三途,你在六道的三善道,不会堕到恶道,而且三善道决定在人天道,也不会堕在阿修罗道。“观行”,就是夏莲居老居士讲的“真干”。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决定不可以做,这是落实“观行”。

 

因为这一集主要是许仙被吓死之后发生的事情,所以可能比较没有人肯相信,呵呵……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b2ea533cbde5e343baa167cf.jpg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539986ecbd4ab997b31cb1c8.jpg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da6e37f35528a150b07ec5c8.jpg

- 十八层地狱啊?!
- 那是坏人受罪的地方。到不见得每个人都要到那儿去。
- 那好人呢?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会往哪儿去?        
- 真正的大好人,就到天上的极乐世界做神仙去了。
…… ……
- 见了阎王,只要实话实话,绝吃不了亏。
- 啊!!!还要见阎王啊。。。
- 不见阎王,不审问,怎么断定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 谁知道你是被判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还是转世投胎呢。
…… ……

许仙的表情真是丰富啊!这一段看得很过瘾,当然也觉得脊背发冷,因为黑白无常与许仙的对话内容都是实情,并不是迷信,但他这句“到天上的极乐世界作神仙去”不太准确,因为天与极乐世界是两个去处。

十法界的第一因素 ----
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众生,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下面的是地狱法界,心想固然是非常的繁杂,但是无量无边的妄想、念头,哪一个最重要?在一切妄念当中,我们要找到第一个妄念,第一个因素。

· 地狱:地狱第一个业因是瞋恚、嫉妒,嫉妒、瞋恚心重,决定破坏别人的善事,自私自利的念头非常坚固,这种心想就造成地狱这个境界。
· 饿鬼: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心,贪而无厌。其实哪一道十恶业都具足,但是十恶里头偏重在哪一条,佛就用这个来说第一个业因,所以贪心变饿鬼。
· 畜生:畜生道是愚痴。什么叫愚痴?没有智慧,颠倒黑白,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假,甚至于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利害,极容易听信谣言,心里犹豫不决,这是畜生道,畜生愚痴。
· 人:人道第一个业因是什么?佛跟我们讲的五戒十善,人能修五戒十善才能得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再投胎做人,真的非常难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啊!)
· 修罗:修罗也是修五戒十善,也修四无量心,为什么会变成修罗?好胜的心没放下,样样都是要走在别人前面,佛门上一炷香,也决定他要上头一炷香,第二炷香他都不甘心,这叫阿修罗,果报在阿修罗,做好事也都好胜,这是阿修罗道的业因。
· 天: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
· 声闻:四谛心
· 辟支佛:十二因缘心
· 菩萨:六度心
· 诸佛如来:平等心。

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个因素告诉我们,我们一天到晚想什么?所以自己冷静思惟,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一道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事情哪里需要问人?真正明白之后,古大德劝导我们「自求多福」,这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的,诸佛菩萨怎么慈悲都帮不上忙,菩萨的慈悲只能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至于受什么样的果报,都是自己去抉择。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1b751d089ae4aec1d1581bc8.jpg

只要是好人,到哪里都错不了。

许仙的表情很有意思,我感觉当他听到包青天当了阎王爷之后,好像有点放心了,不怕会被判错去处了。

据《华严经》及其它佛经中都有讲过,鬼道众生亦是分好多好多福报差别的。鬼道里面有福报的,像城隍、土地公、台湾供的妈祖,阎罗王也是属于这一类,他们虽被人们称为神,但亦是属于鬼道众生,他们是有福的鬼。但若是地狱道饿鬼道中之众生,那可就受苦无量了。

在末法时期,世间人的道德观念最薄弱,贪名、贪利、贪财、贪色,样样都贪而无厌,这饿鬼道的条件具足了。如果学佛,贪佛法,佛法是善法,那么在饿鬼里头是多财鬼,还是个鬼。佛是叫我们断贪心,不是叫我们换贪的对象,要明白这个道理。

总而言而,鬼里头有福报大的,也有福报小的,就看他贪什么?他贪一切恶法,得的是鬼道里的恶报;贪佛法,鬼道里得善报。在鬼道里虽得善报,但总离不开鬼身,还是鬼。

http://hiphotos.baidu.com/%C4%D6%D6%D0%C8%A1%BE%BB/pic/item/24661d1202cab0415aaf53c8.jpg

什么人胆敢阻挠许仙回阳,本判官就把你们打入铁围城,永世不得超生。

解释一下阎罗王说的铁围城。
《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狱名号品第五:仁者。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

因此铁围山在阎浮提的东方,而且铁围山内有地狱。

《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转自【缘系新白】《新白娘子传奇》中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及佛教教育点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