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优秀学生比起来,普通学生就差了一个学习闭环而已!

标签:
广大教育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预习-上课-复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
分类: 高中教育 |

转自:企鹅辅导学生会(qiefudao1607)
我们曾经写过很多干货的文章,教怎么预习,怎么复习,怎么做错题本,但是却从来没有教你们如何形成一个学习的闭环。
我们的老师,父母,都会耳提面命要认真听课,但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认真的姿势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不是端端正正、腰杆挺直地坐在课桌前,就叫“认真听课”。
很多中学生在学习这件事上,都存在着误区。不要慌啊,这并不可怕——这不就是我鹅存在的原因之一嘛。实际上,有一些简单易学、高效省时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我们今天先来说说一个学习的闭环。
首先,预习,上课,复习,任何一件都不是孤立的事件。“预习-上课-复习”,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也就是我们最标准的“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前,在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对预习陷入一个认知误区:预习=提前学习。我会在上课前,把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巨细无遗地“预习”一次,此时我大概掌握了50%的内容,但都是很浅显的,难点自己是摸不到的。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老师上课讲得很慢、很细,而大部分我已经在预习的时候学过了,觉得自己都会了,于是无所事事,开始走神、发呆。
这造成什么问题?
1.预习的时候花了大量时间去深究细致的内容,却又与老师上课讲的内容重复,实际上是加长了无意义的学习时间,反而效率更低。
2.上课的时候因为觉得老师讲的自己已经提前学习了,很容易走神,导致错过了真正未掌握的内容。
所以,错把预习当成提前学习的结果反甚至会比不预习的时候效果更差。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举个例子,我们在平时运动之前,会先做一些预热的活动,让关节活动开,这样能让我们体内的脂肪在真正运动的时候更快进入燃烧的状态。很多时候,人的大脑和身体肌肉的运行道理是想通的,想要让脑神经细胞活跃起来达到最好状态,也是需要预热的。
所以预习的作用,是为了让后面的正式学习效能更高。
如上文所说,预习不是提前学习,切记不要在预习阶段把自己搞得太疲劳了,它的核心是快速、高效。
该花多少时间预习?
快速,是预习的一个关键词。
通常,我们会预习第二天的上课内容,没有课的不用预习,并且会有针对性地挑选那些难度高的、需要提高效率的科目来预习。每次预习,分配给每一科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分钟,简单的内容花1分钟也可以了。
记住这个时间,千万不要觉得10分钟太短不够用。
事实上,10分钟已经很慢了,通常是刚开始不适应、不知道怎么预习的“新手”才需要用到10分钟。往后熟悉了预习的套路后,一般每科平均花3-5分钟就足够了。
根据我们每天上课的科目,实际上中学生每天需要预习的科目不超过3科。换句话说,我们每天花在预习上的时间,是能控制在20分钟内的。
这20分钟,如何用?
高效,是预习的另一个关键词。这里的高效,既是指预习时要高效,同时也指因预习而产生的高效课堂学习效果。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很难支持高强度的注意力集中。
看看你们的听课,是不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一开始,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课;
大脑感觉累了,需要休息一下,走神开小差了;
大脑休息得完,察觉到自己走神,把注意力拉回,继续集中精神听课。
还有更多的人,走神后是拉不回来的。
然而,一节课40分钟,悲剧往往就发生在你走神的那一小会儿(3分钟?)——你可能因此错过本节课的重点。你得在课后再花10倍的时间,才能追回那部分走丢的内容。这就造成了时间浪费、亏损。
预习,是可以用来解决上课走神这个问题的。
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最核心的是学会给自己提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
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预习模板:
-
本课大致是在讲什么问题?
-
本课的内容需要哪些基础?和前面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
-
哪些内容可能是重难点?
这个模板覆盖了大部分的预习要点,不过每个人都应该视自己的情况和学科来添加不同的内容。
举个例子。
对于理科类的预习,那可能需要增加的问题是:这个公式是如何推演出来的?怎么变形?
学会提出问题,是预习中最重要的任务。但是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课文中定位这些问题,模糊知道步骤。关于问题的解决,那是第二天课堂学习的任务。
所以说,预习所占用的时间是不长的,因为你只需要大致浏览,而不是用这个时间来解决问题。10分钟内完全ok。
如何检验预习是否有效?
因为我们预习的核心任务是“提出问题”,所以一个最简单的检验标错就是,你是否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疑惑?问题是否够具体够清晰?
对照上面的问题模版“本课的内容需要哪些基础?和前面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这个部分,如果具体到学科和个人,可能是“明天学习三角函数变化的半角公式,跟基础公式是什么关系?跟二倍角公式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能相互推导吗?如何推导?”
如果你能提出这种问题,就意味着你的预习到位了。
带着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上课,能保证你在听课的时候会有很强的目的性,很有条理,而且不会漏掉重点。
我们刚刚说了,人脑是很难长时间保持在专注状态的,这也是我们上课会走神的原因。可是,如果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思考过,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半角公式和基础公式是什么关系?”,那只要老师提到“半角公式推导”这几个字,你的脑子里肯定会“噔”一声,立马回神,老老实实地听课。
我们说过,预习占用的时间其实非常少,那有没有可能直接在上课之前的3,5分钟开始预习?
理论是可以,而且由于瞬时记忆的关系,理论上上课会更容易让自己保持集中、更迫切想解决问题,理论上是效果也是不错的。
不过这样就会牺牲你的课间休息时间,有可能导致你的精神状态不佳,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了。所以一般并不建议临急预习,偶尔应急还是可以的。
我们再看回“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这个路径,预习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那上课就是在寻找问题的规律。
按照我们前面的方法预习的话,上课前应该能形成一张question list,上面会记录你在预习时提出的3-5个问题。
那么,我们在上课时候,就会进入“认真听课”的环节: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在预习时建立的question list。
上课时,跟着老师的思路,我们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做一个结构图或者思维导图,作为一个结构化的理解。
换个角度来看,每一门课都可以当作是一篇语文课文来对待。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平时学习的语文文本,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待。那数学、物理,其实就是一篇“说明文”,而政史类的,可以看作是是记叙文(历史事件等)和议论文(观点、原因分析等)。
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试着用语文课文结构化的思维,来“改写”和理解数学知识。
以以三角函数公式变化为例。这篇“议论文”的结构可以是这样的:
题目:论三角函数变换的核心
总论点:所有三角函数的变换,都可以从和角公式推导。
分论点1:差角公式可以从和角公式推导出来。
分论点2:二倍角公式可以从和角公式推导出来。
分论点3:半角公式可以从和角公式推导出来。
结尾:综上,和角公式是三角函数变换的核心。
这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不过百来字,但是概括了最精要的内容,写起来也很快,10分钟能搞定。如果课堂来不及,可以课后补,但建议一定要写下来,不要只在脑海里光想。
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你会很容易把这篇“议论文”填满、补齐,而且不容易走神。这才是认真听课 的正确姿势。
这些论据,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规律。
最后,我们是需要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问题,也就是练习和复习。
复习环节里,包括对存疑的内容再学习,以及完成已掌握内容所对应的习题。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复习分为即时复习和综合复习。
所谓即时复习,是指复习当前学习的内容,通常是今天或者昨天学过的知识;而总结复习是以章节或学期节点为单位进行的综合性复习,最极端的总结复习是高三的一轮复习了。
两者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
-
即时复习
即时复习的做法相对简单,主要是解决当天学过的内容,做一下结构化的梳理,而最关键的是意识。就是那种绝对不能拖延,当天问题当天解决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理科尤其重要,因为这些学科是遵循严谨的逻辑的,环环相扣。今天的小迷糊,很容易酿成到明天的大灾难。
至于时间分配,就需要灵活了。在保证各科的总体复习时间充裕时,万一某个科目遇到问题,尽量优先解决该科的问题,尤其是数学。而其他难度不大的科目,可以灵活调整到周末。事有缓急轻重,记住不要让难题过夜,有问题当下解决。
-
综合复习
相对即时复习,综合复习的要求会高很多,而其中关键是方法。
许多人会不自觉掉进一个误区,把即时复习的习惯和方法,带到综合复习上。
我们在即时复习时,常常是直接做题、看书,很少有结构化的思维习惯。这种线性思维在即使复习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即使复习的知识点很小,但是用在综合复习上就大大不妥了。
所谓结构化思维,是对知识网络做分类和层级处理,把每个小结构作为专题进行单独复习。
举个例子,高一物理,力学,摩擦力。
第1题,关于斜面静摩擦的,第2题,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第3题,天花板悬挂小球的受力分析,第4题,高空水平抛物运动轨迹,第5题,4个方向的力的合成与分解那在综合复习的时候,我们会花两天专门复习摩擦力的题型,两天后专门复习加速运动的题型,再过两天复习粗糙斜面上匀变速运动的综合性题型。甚至还可以继续细分,比如把摩擦力再向下分成单体斜面静摩擦,单体向上/下滑动摩擦,两个物体叠加斜面摩擦等等。以此类推。
学习天生不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会需要你的付出才能有收获。
如果我们身陷黑夜,那就奋力奔跑,跑着跑着天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