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症”的父母,必会养出“父母化”的孩子

标签:
广大教育西红柿炒鸡蛋“巨婴症”的父母“父母化”的孩子父母化 |
分类: 教育观点、学习资源 |

转自:英华兰DrBing”(ID:HiDrBing)
看点
1
曾经有个王牌学生K,一直特别优异。一年没见,再见就是在她妈妈的朋友圈里。所有的照片中,清一色是K以大姐姐的模样,温柔懂事地抱着一个小北鼻弟弟。那沉稳的表情,娴熟的照顾弟弟各种姿态,和我印象中天真活泼甚至有点皮的K简直判若两人。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想起她,我心里都有一点难过。
我经常会联想起一个朋友。他四十开外,美籍华人,名校硕士,在国内知名企业担任要职,有房有车,外貌年轻、颜值中上,放在国内怎么都算个钻石王老五。但就是没法进入亲密关系,虽然很努力,但女朋友谈一个吹一个。
后来交往深入了,才得知他童年坎坷。他父母都是名校教授,母亲是个容貌才华都非常出众的”班花级“人物,被明显”配不上“的同班同学爸爸捧在手心,于是在家就是一公举。
妈妈公主病一路病过来,爸爸照顾人的能力本来又弱,两人又醉心升职称,完全不顾家。结果就是,打朋友出娘胎,就过上了奴仆式悲剧生活。举个例子:他从5岁起就得学做饭,给爸妈做午餐!弟弟出生以后直接既当爹又当妈。爸妈老早就一起移民米国,他十来岁就一人带着弟妹,独立撑起一个家。
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倒霉的娃!哦不,应该是,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丧尽天良的父母!
当娃娃的年纪,却过早地承担了成人的义务,这种现象叫作:父母化(parentification)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虐待或者创伤,成年后娃会在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出现压抑自我、强迫重复的烙印。
2
父母化(parentification)是一个人在童年或少年的时候被迫像成年人一样照顾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满足父母自私的需要。娃和父母的角色实际上发生了颠倒,孩子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而父母则扮演软弱无助的娃。
父母化经常发生在功能不良的家庭,比如:
·
·
·
·
但更多的是我们的时代病“巨婴症”患者:父母心理不够成熟,在责任感和责任承受能力上完全没有到达为人父母需要的水准。 也可能他们本身没有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过需要的满足。父母没有能力或意愿照顾娃的需要,反而要从娃那里获得照顾。
有些人回首童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小孩子,从没撒娇撒欢做傻事坏事,反而懂事早熟到不行,一直在给无责任爹妈擦屁股。
3
父母化分为两种:
1、物质父母化(instrumental parentification),在童年或少年时像成年人一样照顾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体需要,例如:
·
·
·
·
·
·
·
敲黑板桥黑板:
o
o
2、情感父母化(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在童年或少年时充当父母的知己、伙伴、心理治疗者甚至替代伴侣,照顾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需要:
·
·
·
·
·
·
两种都很可怕,但实际上,情感父母化伤害更深。
娃或许可以像成年人一样洗衣服做饭,但让娃去哄婚姻中不快乐的母亲开心,安抚父母家庭经济状况,这些完全超出知识范畴和能力范围的压力都足以让娃精神崩溃。
4
“父母化”会给成年的我们带来什么?
父母化作为一种创伤,会给成年尤其在亲密关系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例如:强迫性地想要照顾一个需要自己的人(Compulsive Caregiving)这种”母性大发“的强迫症迟早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压力,被分手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可能又会很害怕他人需要自己,当被人需要的时候会觉得很厌恶,想要逃离。于是被照顾的对方又很无辜地被指责为自私索取,人家一百个莫名其妙(内心戏:不都是你自愿的吗?)。
于是持续地处于内心矛盾当中。对方也会在这段关系中无所适从。这就是”父母化“的娃长大后很难进入稳定亲密关系的原因。
不过万一找到一个同样矛盾丛生的奇葩君,两人琴箫和谐那也是可能滴。
5
如果你是个遭遇”父母化“的童年的可怜孩纸,应该怎么进行自我修复呢?
①
②
③
我们无法控制父母能给予自己一个怎样的童年,但我们可以在成年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你是个有”巨婴症“倾向的父母,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自己的责任,快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