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志伟:找回童心的生态教育

标签:
广大教育生态教育童心乡村学校慕志伟 |
分类: 教育观点、学习资源 |

河南新密市超化镇中心小学校长慕志伟认为生态教育是回归孩子内心世界的方法。他带领师生将校园建成美丽景观。
【编者按】FT中文网与“中美对话”项目组联手推出专栏“我所经历的一段有意义的教育”,集结具备海内外多元背景的撰稿人,通过个人故手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囿于校园,它浸入坊间、市井、田野、途中,和人际之间;教育重塑个体,创造自我探索的可能性,同时折射社会的精神风貌。“乡村校长系列”由中美对话与马云公益基金会“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合作,刊发对乡村校长的深度原创人物专访文章。“2017新乡村校长论坛”已于7月12日在浙江杭州举行。本文为系列第三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不论是百草园里的繁盛,还是三味书屋后面小小的庭院,都令无数人向往不已。“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在郑州市超化镇的一所乡村里,一群快乐的农村孩子,也正在田间地头里思索古今,憧憬未来。
在绿油油的农作物和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只见一个有些瘦弱的身影,目光里闪烁着坚定和信心。乡村校长慕志伟在这所乡村学校里转眼就是几年,一片小小的园林在荒地上生长了起来,一阵阵果香也在书页间弥漫开来。
校园,也是花园
穿过杂乱的荒地和浑浊的空气,走进超化镇中心小学,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慕志伟校长向中美对话介绍道,“我们的生态教育首先是从生态环境来说,要让孩子有个非常好的氛围、非常好的自然景观”。
于是,在这所乡村小学里,有一个生态鱼池,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之为“宝石鱼池”。下课铃一响,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纷纷跑向鱼池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小鱼,开心不已。在“宝石鱼池”的不远处,是成排的“梅花桩”,孩子们上体育课时,一边跳着梅花桩做游戏,一边建造起强健的小身板。再不远处,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果树园,穿梭其间,红薯、地瓜、高粱、玉米纷纷探着小脑袋向村子里的孩子们问好。此外,这所乡村小学里,更是有一个“葫芦长廊”,清风吹来,葫芦和藤蔓轻轻摇晃,孩子们则坐在长廊里认真读书,在葫芦的清香里进入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但是,慕校长对中美对话的一番坦白揭开了这块小小校园最初的面貌。“刚来到超化中心小学的时候,危房非常多,很多房子里废弃的木质柜子可以用作图书柜,于是我们三个老师就从危房里把柜子一步一步抬出来,抬一步歇一步,非常累,好不容易抬出来了,三分钟之后危房的墙就倒塌了。当时出来之后我内心很沉重,感觉到在农村做教育,非常艰难。”看着60亩的荒地,慕志伟校长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开始带领教师团队种植树和农作物。
随着美丽的自然景观一点点建立起来,慕校长在学校里办起了“红薯节”:从红薯的育苗、栽培,到后期的管理、施肥、浇水,全体师生均要参与。到红薯成熟的季节,师生与全班同学一起从泥土里刨出香甜的红薯果实,清洗之后送给食堂。孩子们则需要以班级为单位计算出红薯的总价,得到的钱作为班费。食堂工作人员收到红薯之后,会进行清洗、消毒、加工,最后,学生们每人一片红薯,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既锻炼了劳动能力,又学习了农业、植物学知识,也练习了数学,并体会到劳动和分享的意义。现在,“玉米节”、“花生节”等都成为了学校里与课程配套的实践活动,一批批乡村孩子们在田间地头不知不觉就增长了知识。
除了自然环境,超化镇中心小学的育人环境也是一片生机盎然。慕志伟校长自豪地向中美对话介绍道,自己在学校里推崇生态化的教室文化。比如,五年级是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孩子们学习“梅兰竹”的精神,老师们亲自带领学生布置班级文化,从教室布置的一点一滴提醒孩子们学习梅花、竹子向上的精神。
花园里的生态化管理
慕校长对中美对话说,人性化、生态化管理,也是生态教育的一部分,自己一直在努力践行。例如,他鼓励老师们自己来制定学校里的签到、管理制度,“我们要做到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都是老师自己来说,并不是校长说每天要几点签到、几点离校。”老师们有事请假时,除了长期离职外都无需向校长申请,给部门负责人写假条就可以。“在学校组织培训时,我就和所有领导班子成员说过,我们应该做好服务员的角色,像老师的生活、学习、家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去为老师服务,不能自己是校长、副校长,就给老师下达命令,这样是不允许的。”
在课堂的管理上,慕校长把所有课程按照高、中、低年级区分,每一学期开始,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在一二十门课程中决定本学期具体上的课程。在低年级,慕校长推行绘本教学,在中年级则推行与学生家乡特色、农村地域文化结合的教学,在高年级,学校开设了理财课和一门叫做“去远方”的梦想课程。慕校长说:“在农村学校,孩子们一般说梦想都谈不出具体的内容,通过这个课程,孩子们一步一步知道了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不仅如此,学校里的36名专职任课教师,已经有一半作为孩子们的“梦想教练”、“梦想领队”走了出去,先提升自己“去远方”的能力,再带领无数张可爱的乡村笑脸走向远方。
慕志伟校长向中美对话介绍道:“一开始,我们很多老师连飞机票都不会买,安检、办登机牌什么的都不会。很多老师会上‘去远方’这门课,但是自己不会去远方。于是我当时就要求一个老师做领队,我让他带着老师们去成都培训,学习怎样去远方。三天的培训,培训完还不许立即回来,我给老师们安排了四天的假期,让领队老师带领我们所有老师去九寨沟、博物馆、杜甫草堂等知名的地方去学习当地的文化,相互之间也多多交流。”有的老师担心自己虽然在这样的人性化教师管理中增长了见识,但是耽误了校内的课程进度。于是,慕校长亲自走进讲坛,又发动教导主任、副校长和其他留校的老师一起来上课,让老师们安心地外出学习。
生态教育:灵感与深思
慕志伟校长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从小耳濡目染,他长大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师范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刚开始我被分到了一所小学,常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辅导、改作业。后来校长对我说,没有语文老师了,你去教语文吧,我就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校长后来又说,没有数学老师,我就教数学了。再后来小学又有了英语这门科目,我就开始教起了英语。当时我就觉得农村教育资源真的是非常紧缺。”
后来,通过学校合并,慕志伟校长进入了2005年刚刚成立的超化镇中心小学,与非常年轻的一批老师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起了这所寄宿制乡村学校,在慕校长的心中,这就像“建设一个家”。
有一次,一位退休的老师去到学校里参访,他对慕校长说:“志伟,你们学校像一个花园,你要是把你的生态和你的教育、管理和课程联系在一起,就非常好了”。这一席话激起了慕志伟校长对生态教育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学习,生态教育终于在这片危房林立的荒地施行了起来。慕校长自豪地对中美对话说:“从那以后,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们是寄宿制学校,每天早上起床之后我都会在寝室里转一下,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吃早餐。看到我,孩子们总会开心地说‘校长好’,我觉得我真正地和孩子们融入在一起了。”
不过,慕校长也有自己的忧虑之处:生态教育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学校中生态化体系的构建。“校园、管理、老师的发展、包括课程、评价,都是应该要有生态性的特征。但是很多学校只有画,或者简单地弄几个景色,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构建。”慕校长坦白,自己的乡村学校目前做到了文化和管理,课程方面的生态化发展还没有做到位,在体系的构建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现在很多学校的孩子感觉没有童年了,有的孩子的童年感觉被大人霸占了。要回归孩子内心的世界,回归童心、童趣,生态教育是一种方法”。对于生态教育的意义,慕志伟校长一直坚信不疑,也一直行在路上。他说,施行生态教育,最重要的是校长的观念。如果校长是为了学生和老师的发展,最终总能构成生态教育的体系。而对于他自己来说,“说实话,以前做教育就是想一块,做一点,根本没有规划。我想利用暑假期间,把我们生态教育的总目标、生态教育的构成、实施、评价,做得更详细一点,做出一套别的学校可以复制的案例。”慕校长如是说,“我想生态教育在每个校园都能生根发芽。”
有意义的乡村教育 • 快问快答
中美对话Q1: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慕志伟:我感觉整天和孩子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育是有意义的。为了孩子有一个值得回忆的童年的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美对话Q2: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
慕志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践行的校长是好校长。
中美对话Q3:您的教育梦想是什么?
慕志伟:就我的学校来说,因为超化中心小学在镇上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得非常靠前,我想带领超化镇其他的学校一起发展,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慕志伟,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中心小学校长,在乡村学校已工作十年有余,教授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他曾被评为郑州市优秀青年教师,学校曾被评为河南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