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式的语文老师严凌君和他的《青春读书课》

标签:
广大教育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青春读书课严凌君 |
分类: 教育观点、学习资源 |
2011年,包括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等民国老课本重印,竟意外走红;2014年,著名诗人北岛亲自甄别、挑选了自己心中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 101 首不同风格的新诗,集成一册《给孩子的诗》,引发热议;今年,继《给孩子的诗》之后,北岛又联袂李陀推出《给孩子的散文》。可见语文教育作为最基础教育一直为大家所关注,在2015年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晶报采访了深圳这样一群语文教师,他们既创作,又教学——创作者和教师身份的糅合叠加,让他们的教学呈现别样的风景。
在民国老课本和北岛编选的《给孩子的诗》走红之前,2003年,深圳育才中学严凌君老师编选的《青春读书课》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并于2011年发布修订版,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私人编著的语文教材”。昨日,严凌君老师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育才中学,今天的“青春读书课”已从1999年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变成该校国际班每周两节、其他班每周一节,面向所有学生的 “必修课”。
十年磨一剑,编写《青春读书课》
严老师曾说自己就像“唐吉诃德”,有那股“傻”劲,也有那股拼劲,最开始的他,要抗衡的是整个语文教学系统。另一方面,严老师的个人社交媒体叫“白衣书生”,个性签名是“书斋大世界,世界小书斋”,富有理想主义的浪漫气息。严老师还曾说:“语文教师不爱读书,不知其可也;语文教师不会写作,不知其可也。”因这“二不可”,严老师一边读书,一边写作。严老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内容没有人文含量,没有文化含量,我们做的是尸检的工作。主题、中心、段落大意、写作技巧,这些纯粹技术上的分析,割断的是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文化化人,好书育人,严老师十年磨一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青春读书课》丛书,共7卷14册,近500万字,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私人编著的语文教材”。
说到《青春读书课》的普及发展,严老师介绍说,当年刚推出就有近200家学校在用,很多学校老师都是自发推荐给班上学生,或者开设每周一节的选修课,更多的是家长推介给孩子,因为今天有文化的家长越来越多,最开始都是这种口碑传播,这门课在深圳育才中学讲了5年后,2004年被深圳市南山区教委向全区推广
只有自由写作才能真正表达自我、塑造自我
学生课内考试学习和课外爱好学习之间的时间如何平衡?严老师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语文就是阅读和写作两大块,就好像鸟儿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青春读书课’就是改善提高学生的读书方法和审美,想做的是让学生丰富、深度阅读,让他们在真正养成个性的青春时期能读到变成他精神世界一部分的那些好书。“写”的方面,严老师说:“我们育才中学就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校园文学网站——春韵(因为育才中学的文学社叫春韵),春韵在全国网络普及都还很少的1999年,开风气之先,最早把文学社建成门户网站,今天已不仅是育才中学学生的文学园地,而且成为了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整个华语世界学生交流的一个园地。”
春韵网站鼓励自由写作,自由写作不同于工具化的八股应试写作,严老师表示,应试作文是考察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就是根据一个题目写出相应的文章,它实际上很难检验出一个人的文学才华,而文学才华是所有学生远远没有完全开发的一片沃土,自由写作实际上是培养青春精神、健全人格个性一个非常好的通道,只有自由写作才能达到真正表达自我、塑造自我的目的,它有应试作文达不到的功效。
如果重点不放在阅读与写作上,语文教改可谓南辕北辙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今天语文教育有一个悖论,文学创作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写出高分考试作文,而考试作文拿得高分的学生常常写不出好的自由创作的文字。
这种应试写作和自由写作之间相悖,和语文老师水平及评分标准之间关系大吗?严老师表示:这两个方面也正是今天社会公众一直在呼吁改革的地方,即今天教育改革和语文改革出发点的错误——重点并不放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方面,却放在教材和考试上,根本点不改变,语文教育改革都是南辕北辙。
在严老师看来,语文教育中,语文老师也是重要一端,要能读、会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读书是他的职业要求,要有阅读的习惯,而写作也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和能力。按这两个标准来看,十分遗憾的是不少老师没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很少去尝试自己写作,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海涅的诗说:我播下的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而今天由于应试大棒和老师水平的限制,本身播的就是跳蚤,无疑只能收获跳蚤。所以语文老师自己要多读书写作,才有能力真正指导学生读明白书,写好文字。严老师说:“今天是网络时代,很多学生愿意读书,阅读量早已超过老师,还有不少小孩自己能自由创作很好的散文,好多老师都已指导不了,更别说指导学生创作诗歌和小说了。”
严凌君作品
《古典的中国》
“白云深处,沿溪曲行,大槐树旁,青草池塘,竹篱斜插,青砖乌瓦三两间,前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后园青竹青松青山,冬天有红泥小火炉温酒,夏夜虫声新透绿窗纱,春天燕子梁间呢喃、杜鹃远山唤归,秋天禾香麦熟、傩戏社宴……那是我的家。
小儿郎,上学堂;月光下,背诗行。二司马细说历史,八大家铺陈文章;李杜诗篇在,光芒日月长;魏晋妙人多,人心知音赏;举杯邀东坡,低回菊花黄;闲暇无事说聊斋,梦入红楼卧西厢……这是我的书房。
三月三的雅集,曲水流觞诗意清朗;五月五的龙舟,先贤之风山高水长;七月七的新月,女孩乞巧心爽事旺;九月九的登高,青云之志任君逍遥;还有中秋的朗月除夕的岁火,亲友团圆滋味无疆……二十四番花信风,江山岁月色多娇;二十四个节气,大地母亲呼吸酣畅。四季轮转,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五更鸡志士其舞,三更火读书灯亮,暮鼓晨钟割昏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是创世纪……这是我的日历。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半耕半读一品人家,田园和书斋将身心安放;亦儒亦道半仙人物,庙堂与江湖意气舒张;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不愧君子;读圣贤书,立天地心,是大丈夫;敢取义成仁,存救世热肠……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节选自《青春读书课》之《古典的中国》前言)
目录编辑
《青春读书课:心灵的日出第一册2》
《青春读书课:世界的影像第一册3》
《青春读书课:古典的中国第一册4》
《青春读书课:白话的中国第一册5》
《青春读书课:人类的声音第一册6》
《青春读书课:人间的诗意第一册7》
《青春读书课:成长的岁月第二册1》
《青春读书课:心灵的日出第二册2》
《青春读书课:世界的影像第二册3》
《青春读书课:古典的中国第二册4》
《青春读书课:白话的中国第二册5》
《青春读书课:人类的声音第二册6》
《青春读书课:人间的诗意第二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