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常見問題
标签:
广大教育广州精品教育亲子情商少儿外教英语学习能力一对一教学 |
分类: 亲子、家庭教育 |
今年九月我们的大女儿,思特,将要由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我们申请在家教育。最近接到嘉义县政府之公文,以家长的身份到嘉义县政府去开「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教学计划」之审议会。今年与会审议的教育专家与相关人员和去年有部份重复。开会时我非常惊讶,今年被问到的问题和去年我被问过并且已回答的问题大致相同。几乎一样的人问了几乎一样的问题,显然我去年没有让他们完全瞭解我的想法,因此,我把这些在审议会被问了两年的问题写下来,好好整理一下目前自己的想法,也希望有机会再向他们说明。(这些想法有部份取自慕真双月刊,但已经不易一一回顾那些文章,因此未详列参考资料。)
决定在家教育之前,父母亲是否先徵得孩子的同意?
大部份的父母亲等子女到了学龄就把他们送去上学,相信其中绝大部份的家长未曾先徵得孩子的同意再送他们去接受在校教育,甚至连想都没想。為什麼只对在家教育之父母亲提出这个先徵得孩子同意的问题呢?事实上,不论在家教育或在校教育均是父母亲的决定。要一个将要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自行决定要接受那一种教育方式似乎是超过他的能力了。
在家教育之师资主要為父母亲,是否不足?
在家教育之师资主要為父母亲,人数虽然较在校教育少,但人数终究不是决定品质之唯一条件。在家教育是父母亲谦卑学习之过程,父母亲有不足之处,诚实地承认,并立刻学习。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亲以身教将「谦卑学习」之精神带给小孩。这个精神比任何知识本身都重要,毕竟这个精神是人生最重要的态度之一。
父母亲所知有限,如何能应付小孩越高年级越难越广之课程?
当然一个人之精力有限,在家教育之父母绝不可能在孩子的身边教他每一样东西。在家教育在学科方面有两个目的:一、养成对知识的喜好;二、培养小孩的阅读能力。给定人与生俱有的好奇心,要让一个小孩对知识没有喜好是非常困难的(為何目前在校教育之小孩有很大比率对知识没有喜好是一个重要,但不在本文范围之内,的问题),有了对知识的喜好,和已建立的阅读能力,孩子自然有自学之动机和能力。孩子有了「自学能力」之后,父母亲就不用担心小孩课程越高年级越难越广的问题了。
在家教育一年课程之设计以及进度是否可以如在校教育般地详细计画,并且於下一年度和执行结果做比较?
在家教育是一对一之教学,速度完全由学生之吸收能力来决定,我们认為孩子一年的学习进度是无法详细预先设计的。再者,也因為在家教育是一对一之教学,教学主题可以依学生当时之情境及兴趣来决定,孩子与周围环境之互动常是无法完全预料的。基於上述之原因,一整年课程之进度和主题之详细计画对在家教育是不必要的。但依我们到目前的经验,以一个月為单位之详细计画,和以一年為单位的方向性的计画是非常有用的,有助於父母亲之教学进度之控制,检讨和大方向之掌握。
我们发现即使短短一个月之计画,在执行时加入或减少的内容,一般在原计画的三分之一以上。简单地推算一年后完全相同於原计画的执行结果将小於16%。因此,我们认為不用太在意一年课程之详细计画和执行结果的比较,它们的不同是必然的。
是否要给在家教育之学生进行定期之学习评量?
面对数十名学生,在校教育之老师可能没有办法知道每个学生是否瞭解课程内容,因此对学生施以学习评量。但对在家教育的父母亲,一对一之教学,并且和学生朝夕相处,难到无法知道孩子是否完全瞭解课程内容吗?即使父母亲发现孩子未完全瞭解过去之课程内容,在家教育的父母亲可以立刻改变主题和进度,给予復习。在这些前提之下,对在家教育的学生给予如在校教育之定期学习评量是没有必要的。
在家教育的学生是否会有群育的问题?
在家教育不是把小孩整天关在家裡,他们和其他的小孩有互动;在家教育之家庭和其他在校或在家教育之家庭也会有互动。总之,在家教育之家庭和任一个在校教育之家庭在社会之状态是相似的: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open
system),它和外界环境有互动(交换能量,物质,和资讯)。再者,在家教育是一个混龄教育,孩子和不同年龄之小孩互动,远比在校教育之孩子绝大部分之时间均和同年龄层之小孩相处较接近真实之世界。在这些条件下,在家教育的学生為什麼会有群育的问题呢?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孩子花许多时间和同年龄层之小孩相处就能满足群育之需求,那麼,全台湾接受在校教育的每一个孩子应该都不会有群育的问题了。但是,事实上,非常容易就可以举出反例。因此,群育之教育绝不是只是单纯地让孩子和许多同年龄层之小孩长时间相处就可以解决的了,所以,这种型式的群育教育并不必过於强调。
是否需要到学校上体育课?
除去前述和许多同年龄层之小孩相处的群育教育型式外,体育课之内涵不外乎是运动习惯的养成和运动技巧之学习。运动习惯很难靠一门体育课就养成了,而是由家庭养成的生活习惯。运动技巧之学习,学校不是唯一的地方,家庭之间的联合教学也是一个办法。因此,到学校上体育课不是绝对的必要。
在校教育之孩子在学校有如扫地之类的服务教育,在家教育是否缺乏这些?
在家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父母亲和小孩生活在一起,父母必然要求小孩分担部份小孩可以做的家务,目的是要养成小孩事事主动帮忙的习惯。将家务分担生活化,自然可以避免小孩在学校时是一个样子,回家后又是另一个面貌的服务教育。
在家教育和在校教育何者比较有效?
在家教育因為是一对一之教育,故对学生应比在校教育有效。但在校教育由一或数位老师负担数十名学童之教学,以教师之成本来比较当然是在校教育较有效。但较有效或较无效并非我们採取在家教育的原因,毕竟人生价值观之建立远比学科之学习或金钱成本之分析重要多了。
在家教育之小孩最终如要回到在校教育之系统将如何面对考试?
在家教育的孩子的考试能力可能非如在校教育之小孩般地千锤百鍊,就考试而言可能很难和在校教育之小孩比。但是,在家教育的阶段如果不只限於国小,国中,或高中,自然很容易就避开了以分数论成就的价值观,而给孩子一个较正常的价值观。假如孩子要於大学阶段进入在校教育,不论国内或国外,大学入学已朝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十多年后等孩子到那个阶段时,制度只可能更开放和多元。父母亲现在在家教育,除了,本著爱心,忙著给孩子一个「谦卑学习」之榜样,养成孩子「自学的能力」,和建立一个「好的价值观」之外,还须要再担心什麼呢?
即使孩子最终不可避免地要以考试进入在校教育之系统,对一个个性稳定知识充实之孩子,如果他愿意,要转换為一部考试机器困难吗?
為何在家教育的某某方法和某某教育理论不合?
理论物理学家费因曼说过:「任何理论只要和实验之事实不符,不论提出这个理论的人是多麼有名望或这个理论有多漂亮,它就是『错』」。这段话的精神就是「理论是用来描述事实的;不是用事实来附会理论的」。
因為人与人之间之差异性非常大,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绝对没有古今中外放诸四海皆準的教育理论。如果有人提出在家教育的某某方法和某某教育理论不合的问题,不用太在意,因為根据费因曼的想法,不要忽略某某在家教育的方法已经超过某某教育理论之有效范围了的可能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