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新课标中考化学考点梳理(2)

(2010-06-03 00:46:28)
标签:

转载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考点梳理]

考点1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正、负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而且将负极试管所收集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通电

实验结论:

 

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2H2O ====2H2↑+ O2

⑵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⑶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考点2  物质的简单分类

                            单质(一种元素):如:H2、O2、Fe、S等

        纯净物(一种物质)

物质                        化合物(多种元素):如:H2O、KMnO4、CO2等 

        混合物(多种物质)

考点3   分子

⒈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⒉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⑶分子在不停运动。

用⑵⑶两条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⒊分子的内部结构

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4   原子

⒈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⒉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⒊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⒋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等

考点5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衣服晾晒,花香等。

考点6   生活用水的净化

生活用水的净化主要目的是除去自然水中的难溶物和有臭味的物质。

⒈净化方法

⑴静置沉淀:利用难溶物的重力作用沉淀于水底,这样的净化程度较低。

⑵吸附沉淀:加明矾等凝剂使悬浮物凝聚沉淀。

⑶过滤:分离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

⑷吸附:除去有臭味的物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

⒉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原水→静置→絮凝沉淀→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生活用水

考点7   过滤

⒈过滤所需的仪器和用品:漏斗、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和滤纸。

⒉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以免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里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考点8   硬水及其软化

⒈硬水与软水

⑴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河水多为硬水。

⑵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雪水、雨水是软水。

⒉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水易起浮渣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或若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反之为硬水)。

⒊使用硬水对生活生产的危害

⑴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⑵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⒋硬水软化的方法:⑴煮沸;⑵蒸馏

考点9   制取蒸馏水

过程与装置见课本图3-21和图3-22,

实验讨论:

⒈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是从下而上,是为了提高冷凝效果。

⒉蒸馏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支管口处是为了测定水蒸气的温度。

⒊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起冷凝作用。

考点10   玻璃棒的使用

⒈引流:用于过滤或倾倒液体,防止液体外溅。

⒉搅拌:用于物质溶解或液体物质蒸发。

⑴溶解时,搅拌的作用是加速物质的溶解;

⑵蒸发时,搅拌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⒊蘸取:用于蘸取少量液体。如蘸试液滴在试纸上。

⒋转移:将药品转移到指定的容器。

考点11   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

⒈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防止水体污染

                       ⑴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水中

⒉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⑵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⑶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⑵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⑶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考点12   氢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⒈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密度最小)。

⒉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氧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点燃

 

     2H2 + O2 ==== 2H2O

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使用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⑵还原性(氢气还原CuO)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化学方程式:H2 + CuO ==== Cu + H2O

⒊氢气的用途:充灌探空气球;作高能燃料;冶炼金属。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2H: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    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8 O

 

16.00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

  阴离子:Cl-、S2‑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考点9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⒉几点注意事项

⑴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时,要考虑到元素的排列顺序,还要考虑到表示原子个数的角码应写的部位。

⑵一般化合物的中文名称,其顺序和化学式书写的顺序正好相反。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⑴宏观上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⑵微观上

           表示分子的构成: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10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

 

-2

+2

-1

+1

 

 

-2

方,如:Na、 Cl、  Mg、 O。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Na+、Cl-、Mg2+、O2-

 

 

+2

 

 

  试区别Ca与Ca2+,S与S2-中数字的含义。

 

-2

+2

 

 Ca表示钙元素显+2价(或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S表示硫元素显-2价。

 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S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⑵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正价。

⑶非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⑸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

钾、钠、氢、银

+2

钡、镁、钙、锌

+3

-1

氯、氟

-2

+2、+3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根的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磷酸根

离子符号

NH4+

OH-

NO3-

SO42-

CO32-

PO43-

化合价

+1

-1

-1

-2

-2

-3

⒌化合价的应用

⑴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⑵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噶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