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提高化学试卷讲评课效率的几种策略
(2010-06-03 00:46:02)
标签:
转载 |
提高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效率的几种策略
上海市扬子中学
摘要:选修化学的学生进入高三免不了要进行很多化学考试,其目的是让学生检测自己化学知识结构完善与否,知识储备和解题水平与高考要求的差距,为后续学习中优化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提供依据。而试卷讲评课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试卷讲解、分析、评价,对知识进行再梳理、再运用,起到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试卷讲评课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进行大量化学考试的高三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这里,我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和各位同行做个交流。
关键词: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存在问题; 策略
一、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太重分数,心态不稳
在试卷讲评课刚开始时,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试卷一发下来,学生首先去看的就是分数,当然不仅是自己的分数,“你几分?喂,给我看一下嘛……”,学生重视分数是合情合理的,适度的对比、竞争是学生提高学习动力的正催化剂,但是往往对比了分数后,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考得好的学生非常兴奋,东问问西看看,考得差的低头不语,非常忧虑、自卑,有的把试卷揉起来使劲往桌里一塞,甚至有的干脆趴在桌上不抬头,他们对分数的过度重视已经偏离了平时考试的初衷,他们忘记了平时考试的目的所在,没有分析该次考试的得失,没有分析通过这次考试可以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学生太强的情绪化让他们的注意力久久不能集中到分析试卷中,这就会使整节课的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有时教师本身也把握不准,没有从学生个体出发,过分强调分数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学习成就的相对性,使这种过喜过忧的情绪更严重。
2、面面俱到,重点不明,时间不够
存在这样的现象:讲评试卷时,每个题、每个知识点都要讲,如果不讲就不放心,但是这样做显然时间是不够的,而且学生的神经一直紧绷着,却没感到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有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到底什么才是试卷讲评课的任务呢?),一些值得花时间讲的具有代表性的题就讲得不到位,或少了深入,或少了对比,或少了拓展,有时语速快得象机关枪……,好不容易把卷子讲完了,表面上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得到多少提高呢?在下一次考试中,又发现学生犯和上次同样的错误,教师就更加感到学生怎么这么笨:同类题目,一错再错,看来下次还得讲。
很显然,这种企图面面俱到的做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每题都讲——每题都讲不透彻——学生仍然没懂——考试又错——教师又讲……,适得其反。没有找出试卷反映的问题所在,没有抓住重点问题。学生懂了的还在费时去讲,学生不懂的却浅尝辄止。象这样每次烧水都在90度,烧多少次水也不会沸腾。
3、照本宣科,学生倦怠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方式的选择单一和对教学材料的处理机械。
教学方式单一是在试卷讲评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我们发现有时教师非常认真的讲,然而是在唱独角戏,自己滔滔不绝,但是学生无动于衷,有的甚至打起了瞌睡。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只是听众只是看客,没有他们讨论发言的机会,自然没有多少热情。
教学材料的处理机械是指教师完全按照试卷题序讲题,没有进行选择、归纳和有效重组。由于试卷中题与题之间没有必然的知识点上的逻辑联系,如果完全按题序讲,就容易引起这样一种现象:知识点凌乱,信息呈现无序排列,东一点,西一点,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教师不对试卷进行有效重组,也很可能在整堂课中出现知识点上的低层次重复,白白花了时间,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4、忽视基础,事倍功半
这里说述的基础是化学基本知识点和学科科学态度、解题的科学方法。
有时我们发现,一些概念性题,失分率却很高,变为难题,也有一些考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花哨,但是考点明确,用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去分析,难度并不大,考试时却失分很高,比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强弱电解质”的特点等,考题稍微一变,学生就感到是新题,错了又错。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高三复习中,较长时间,较大容量的练习,淡薄了对整个中学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忘掉了回归基础知识、科学方法。如果学生对知识点不仅能懂,还能够用适当的方法应用,考题再千变万化他也不会糊涂。然而在试卷讲评时,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却多是就题论题,没有引导学生回归基础知识、基本科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讲,看见自己的得分不高,就认为是题做得不够的缘故,于是陷入题海,做了一本又一本,但是根本问题没解决,题目一变学生还会错,从而极大的打击了自己的信心。
二、解决所在问题的策略
1、针对“太重分数,心态不稳”的问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策略。
所谓“转移注意力”就是要将学生的重视点从分数转移到分析试卷上来。如果学生能把平时分数看得淡一些,养成了拿到试卷后,抱着积极心态分析试卷,找差距的习惯,就不会被分数过于干扰自己的情绪。该策略可以分两个层面予以实施:一是个体层面,一是集体层面。
个体而言,对某次成绩考得很好但不是很稳定的学生,一方面为了鼓励他,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他生出骄傲的心,我常常采取“卷面提醒”的办法,比如在卷面分数边上批上“可更高”,在一些不该失分之处批上“没面子”等,让学生感到老师很在乎自己的进步,但最看重的不是分数,而是自己的知识有无疏漏、缺陷;对于考得很差而自信心又不足的学生,我会在讲评课之前让他到办公室,坐在一起(没有批评的架势)和他一起分析试卷,对做得好的题或进步之处我会表扬,对做错的题我会让他先重新做做,找出哪些是过失性失分,哪些是真的不懂,然后我再慢慢对他讲那些不懂的题,言语中只有诚心希望他进步的期望,没有埋怨与不满,没有对那个“暂时”很低的分数过分强调,同时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解题中的成功之处,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学生也就会体会到平时考试的目的所在,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化学水平。把目光从那个低分转移到“自己错了哪些题,如何才能避免”上。
集体层面而言,就是要树立一个分析试卷找差距的“班级舆论氛围”,要降低比较分数高低的热度。当我发下试卷后,我要求全班立刻做的一件事就是分析自己过失性失分有多少(而不是去比分数),把这个分数写在自己卷子的右上角,而且告诉学生,该数字应该越来越小,在高考前要接近为零。学生为了搞清楚自己的过失性失分有多少,自然会将失分题好好的分析一下,关注分数的注意力也就被分散了。
总之,采取“转移注意力”策略,是为了让学生树立冷静积极心态,让优生、“差”生都客观的看待自己在平时的每一次考试的得与失,而不要被一个分数干扰了情绪,影响听课效率。
2、分析试卷,敢于取舍
针对“面面俱到,重点不明,时间不够”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试卷,敢于取舍”策略。
此处“分析试卷”是指:学生拿到试卷后需要分析试卷,而作为教师更要对整体试卷情况作仔细分析,每道题的答题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出失分率多的题,其相关知识就是讲评的重点,值得花时间。而得分率很高的,全班没几个人错的,就没有必要再唠叨,可一笔带过。
教师在分析试卷上虽然会花较多的时间,但是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材工”,有了教师的辛苦才能换来课上的高效率——重点明确,教师所讲的东西都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具体方法而言,方法多样,比如选择题可以采取“正”字分析法,每道题有几个人错就一目了然,甚至那个选项有几个同学搞错都可以统计,分析其它主观题时可以记录同学们的有代表性的错误的解法,课上讲评时可由这些错误的解法引入,很有针对性,有时还很有趣。
“敢于取舍”策略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现象:有的班级学生整体情况很一般,反应慢,理解能力比较差。针对学生这样的认知水平,一些较难的题如果在班级层面上讲就显得事倍功半,比如试卷最后的计算题,有时教师花了好多时间讲,听懂的学生没几个,甚至有好多学生也不愿听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敢于取舍”的策略:一些太难的题就不在课上讲,把时间空出来把其他重要的问题搞懂,这样反而更有意义。但是不要让那些有能力的个别学生感到老师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教师可以对他们个别指导,或者将不讲评的难题的详细答题步骤写出来贴在教室后面,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去“自学”。
经过实践,我发现“分析试卷,敢于取舍”策略是解决试卷讲评课中“面面俱到,重点不明,时间不够”问题的一个有效尝试,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考试的必要性(查漏)和讲评试卷的重要性(补缺)。
3、重组试卷,借题生路,老师让位,点兵点将
在前面,本文提出了试卷讲评课中教师“照本宣科”从而引起学生倦怠的问题,体现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单一和对教学材料的处理机械两个方面。那么解决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老师让位,点兵点将”的策略,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信任,要放弃那种“只要自己不讲,学生是不可能懂”的固执观念,从而一人霸占课堂。课堂上,学生能够体会到了自己主体的地位,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比如有的题我们请做错了的学生来讲,或者请学生改动题目中的几个关键字,再让其他学生来解决这道“新题”,这样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学材料的处理机械”问题,我们采取“重组试卷,借题生路”的策略,所谓“重组试卷”是指:试卷讲评课当然是以试卷这个教学材料为主体,但是我们可以灵活的组织讲解顺序。比如将同类知识点的题放在一起讲,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信息呈现变得有序,有利于学生的深刻思维,加深记忆。把知识点相似的题放在一起讲,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同一知识点的不同的衍生方式、考查形式,加强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借题生路”是指不要一味就题论题,要将一些题目作为拓展的一个出发点,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一道选择题中一个选项:“液溴的保存需要水封。”作为教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发散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哪些物质需要液封保存?再如实验题中的一个小问:“把AlCl3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什么?”分析好后可让学生做以下几个练习:
(1)K2CO3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2)(NH4)2SO4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3)Ba(HCO3)2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4)Na2SO3 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5)Mg(HCO3)2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还有一次讲评一道题:浓度为0.01mol/L的NaOH溶液和0.01mol/L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和后溶液的酸碱性。我先请一个学生讲,讲清楚后,我又问:把这道题改动一个地方,看看你们能造出什么新题。过了几分钟讨论后,我们产生一系列了关于酸碱混和后溶液酸碱性的题目:有把酸改成二元酸的,有把题目改成pH=12的NaOH溶液 和pH=2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的,等等。这个例子中包含了“借题生路,老师让位,点兵点将”的策略。其实这算不上“创造新题”,但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角色,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4、重视回归教材,重视学科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引导
如果学生不重视基础,就容易陷在茫茫题海中,事倍功半。然而要让学生重视基础、重视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基本知识点上的加强,我认为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讲评课中我们可以时时提醒学生:某某题考查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哪里出现的?——教材;对某种现象的准确描述在哪里?——教材;某改进实验的原型在哪里——教材;高考题出题的依据之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