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家长要学会开发孩子的智力(一)

(2010-03-08 21:22:22)
标签:

转载

家长要学会开发孩子的智力 

育英老师在北京燕城苑

为学生家长举办讲座时所用的讲稿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聪明,各门功课都能学好。但光有一个愿望不行,得学会开发孩子的智力。今天我教大家几种开发智力的办法,这几种办法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一、为孩子开出一片生长悟性的沃土

悟性,既是智力的表现,又是智力发展的车轮。悟性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感知在心理学中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感觉,一个是知觉。什么叫感觉呢?感觉是对个别的反映,比如端来一杯酒,我们就知道,它是无色的、是液体、是有气味的,感觉把这杯酒分成了几个方面。什么叫知觉呢?知觉是把感觉到的东西综合起来:这样的液体、这样的气味,就是一杯酒。它们两个不结合,我们就分辨不清是一杯酒还是一杯凉水。

感知和悟性怎么会有关系呢?因为人的大脑活动都是以客观现实为源泉的,没有客观现实,人的大脑就失去了提供信息的来源,没有信息来源,就不可能产生悟性。

孩子们的悟性差异的主要是由感知差异造成的。有的孩子感知面比较宽,感知程度比较深;有的孩子感知面比较窄,感知程度比较浅。他们生活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接受着同样的教育,怎么就出现差异了呢?我说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到惊讶:这种差异主要是性格造成的。

性格怎么能造成感知的差异呢?在日常生活中,我想大家一定见过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面对一些问题,想自己把它搞清楚,即使有人主动告诉他,他也会说:“你先别说,让我想一想。”而有的孩子则只等着有人告诉他。这两种孩子就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性格。

第一种孩子的性格属于主动探索型,第二种孩子的性格属于被动接受型。属主动探索型性格的孩子,遇事爱动脑筋,感知程度就比较深,属被动接受型性格的孩子,则不爱动脑筋,感知程度就浅。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形成被动接受型性格呢?这要从我们家长身上找原因,因为家长是塑造孩子性格的第一作者。

使孩子形成被动接受型性格的家长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保育型”家长;第二类是“私塾型”家长;第三类是“功利型”家长。

我们先说第一类。

有的家长像个保育员,总把孩子当婴儿看,什么都替孩子做,什么都想“辅导”一下。孩子起床找不到袜子,家长忙着帮助找,然后还要耐心地“辅导”:袜子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不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容易找到,放在什么地方不太容易找到。孩子喝奶,家长要帮着试好温度,顾不上试时,也不忘“辅导”一下如何试温度……总之是什么都帮,什么都“辅导”。我见过一位中学生吃完了香蕉,竟然问他妈妈香蕉皮往哪儿放。他妈妈竟也不厌其烦地“辅导”了个详详细细:“放到厨房洗菜池旁边的垃圾桶里。”好像不“辅导”得这么详细他会放到锅里或衣柜里。

我们再说第二类家长。

我把第二类家长称为“私塾”型的家长,因为他们有点像过去的私塾先生。

您一定也知道,过去的私塾先生大多很武断,叫你学啥你就学啥,叫你咋学你就咋学。他的知识和教法永远就是那一老套,学生都必须按照他那一老套来,否则用戒尺和你说话。

我见过的家长,有不少就是这样的。有一位家长买了一本比某些“大全”还要全的作文书,他就依据那本书,每周给孩子布置一个题目,并把那本书中讲的写法和提供的例文当成了“标准答案”,常常把孩子弄得不知所措。有一次,他给孩子布置的题目是《云》,孩子想了想,写出这么几句——

 

云是夏日里的一把伞,这把伞对草原上的牧民最有用,他们赶着羊群、牛群走在辽阔的草原上,全靠这把伞为他们遮挡阳光,所以他们爱唱“蓝蓝的天上白云漂,白云下面马儿跑。”

 

这段话本来写得很好,顺着这个思路也许能写出一篇很独特的作文,可这位家长对孩子说:“你这样写不对,我给你念念书上是咋讲的: ‘云的姿态有时像动物,有时像建筑物。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云的变化,如早晨的云较淡,中午的云就变得又厚又重,到了晚上,在落日的照耀下形成了晚霞。可以描写特定地点的云,例如北方冬天的云就很少,也缺少变化,灰蒙蒙的一片,等等。’人家是这样讲的,你看看你写的是啥?你给我撕掉重写!”于是这孩子又写出了这样几句话——

 

朋友,你喜欢云吗?

云不时地变化着,有时,白云像一只小白兔,在向前奔跑,好像有人在追它;有时,像一只白蝴蝶,一点一点地扩大,变成了大蝴蝶……

 

这位家长看到这几句话满意了,说:“这才对了,书上的例子也是这样写的。”这位家长非让孩子写这种千篇一律的东西不行,这简直是把孩子往死胡同里逼,孩子进也得进,不进也得进,不然他会将“紧箍咒”念个不停。

还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才4岁,便整天挑孩子的毛病,弄得那孩子做每件事都得问:“爸爸,这样做行吗?”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形成被动接受型性格是极有可能的。

链接:

家长要学会开发孩子的智力(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