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展幻术亦僧亦道  扇坠神奇可佩可拿 (三)

(2012-07-09 15:59:35)
标签:

杂谈

http://s16/middle/65a20f77t79f8e8ddfcb7&690 扇坠神奇可佩可拿 (三)" TITLE="大展幻术亦僧亦道  扇坠神奇可佩可拿 (三)" />      ——菩提花。见者德福。得“扇坠”之真谛。


    四、是“石头”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而变“扇坠”还是“美玉”自己变“扇坠”

大家还记得曹雪芹关于“一僧一道”(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大展幻术的描写。有必要重新温习一下。

取“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问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定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到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哪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锻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日,复还本质【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近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明点“幻”字,好。】,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到也是个宝物【自愧之语】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妙极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打不欢喜。】,须得在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载!】,然后好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伏长安大都。】之邦,诗礼簪缨之族【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伏紫云轩。】去安身乐业【何不再添一句云: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此处摘引的甲戌本原文,其中蓝颜色的大段文字(约500多字。),经过曹雪芹的斟酌,在庚辰本中被删除了。

看“庚辰本”《石头记》第一回:

 

一日,正当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这里曹雪芹删去了甲戌本上的一大段文字。如此大刀阔斧的删削割爱,不是作者本人,谁能做得出?——笔者。】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甲戌本与庚辰本的这段描写,还有不同之处,读者自可仔细甄别比对。

我以为:甲戌本中,“大展幻术”的是“一僧一道”,且文字叙述比较啰嗦,石头是在“求”那一僧一道,将其携入红尘。那“石头”岂能如此低三下四。

庚辰本修改后,便成了原本“鲜明莹洁的美玉”自己“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了。

在“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处,甲戌本有曹雪芹所下批注:“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

将“石头”“美玉”“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评价为“奇诡险怪之文”,除了曹雪芹自己,其他人无论如何也是批不出的!

“石头”变“扇坠”,有什么值得批注“奇诡险怪”?即使有些神奇之感,无非就是小说作者编织的荒诞神话故事“魔术戏法儿”罢了。也实在没有认真思考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请读者扪心自问,你是不是这样看的?二百多年了,还没有人不这样看。没有一个研究者认真思考曹雪芹这个“缩成扇坠”,究竟有什么“奇诡险怪”!

换而言之,曹雪芹如若不在这里批注,任何读者,也无由关注与思考“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的描写中,潜藏有何种奥妙与玄机。

曹雪芹批注为“奇诡险怪”,是他为了自己将“石头”“缩成扇坠”的描写所表现出异常得意的“自张罗”。同时更是提醒读者深入思考这个“石头”变“扇坠”的“幻术”究竟有什么“奇诡险怪”?

曹雪芹是以神幻之笔,隐写真实。相信看完后面几节,大家就会明白了。

在“书未成”的情况下,曹雪芹岂能容忍其它人在他滴泪研血的著作中,胡乱批注?

所以,所谓批注,是曹雪芹跳出自我,以批书人的“自占地步”,实现“一喉两歌,一手二牍”,“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戗戳自张罗”的一种写作方法。

是作书者自注”曹雪芹将这六个字,藏注在甲戌本第三回林黛玉说癞头和尚的一段话旁。研究者们理当正视这六个字?视而不见总不是办法。

“是作书者自注”,是曹雪芹在“作书”的同时,自己“披阅增删”,自己作注。研究者们这个理念不建立起来,我们思考问题也就常常方向不明,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失误。

http://s1/middle/65a20f77tc3b8ee0df11a&690 扇坠神奇可佩可拿 (三)" TITLE="大展幻术亦僧亦道  扇坠神奇可佩可拿 (三)" />
    ——是作书者自注!(见甲戌本第三回。)

通过对于“甲戌本”与“庚辰本”删改前后的比较,我们理应建立这样的基本认知:

1、甲戌本时,曹雪芹写的是“石头”,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变成“扇坠”的;到庚辰本时,则改作“鲜明莹洁的美玉”自己“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了。这个改动很重要。

2、庚辰本对甲戌本中的大段删改,是作书者曹雪芹自己做出的。

3、“是作书者自注”!

那些以为下批者是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妻子”、“史湘云”等等推测,统统是毫无根据的主观判断。任何辩解在这六个字面前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所以持这些论调的人,对于“是作书者自注”这六个字,他们只有回避,只有视而不见。他们无法面对“是作书者自注”这个铁的事实。

接下来,我们引入下一个相关话题,说说甲戌本的这个“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的批注,究竟什么意思?曹雪芹为什么要在“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这个地方下批?

 

五、“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什么意思?

苏东坡写过一篇游记,叫作《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为了免却大家翻检之劳;为了领略《石钟山记》的原汁原味;也为了便于理解曹雪芹的“批注”:“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究竟是什么意思?故将《石钟山记》全文以及注释、译文悉数拿来,摘引如下。(采自百度。)读者诸君不厌其烦就好。

 

【原文】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37、中流:水流的中心。

38、空中:中间是空的。

39、窍:窟窿。

40、窾(kuǎn ) 坎(kǎn )镗(tāng)(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1、向:先前。

42、汝识之乎:你记住那些(典故)吗?识,记住。(书上的注释有误。有古汉语字典为证)

43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4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46、殆:大概。

47、终:终究。

48、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49、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50、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51、陋者:浅陋的人。

52、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53、实:指事情的真相。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把小船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曹雪芹将髯苏的“石钟”“赤壁”与“扇坠”作比,意思是说:

1这“石钟”不是那“石钟”。

那“石钟”的声音是“敲击”出来的;这“石钟”的声音经过考察,原来是水浪与气流摩擦拍打石洞形成共鸣,酷似钟声,因而得名的。这钟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导致的,也可以说是人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的一种感受,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声学现象”。

苏东坡实地考察之后,明白了郦道元在《水经》中所说的“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真实的。而浅陋的人,一如李渤之流,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实在可笑。

类似这样的事,不惟生活中常见,就是在所谓“红学”研究中,何尝不是俯拾皆是呢?

    2这“赤壁”不是那“赤壁”。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脍炙人口,被称为千古绝唱。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唱醉了多少仁人志士,今古豪杰!(髯苏的《赤壁怀古》,大家太熟悉了,无须摘引,也无须详解。)

苏东坡在游览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时,在城外的长江北岸,有一段红色山崖,称为黄州赤壁,而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感慨万千,因作《赤壁怀古》抒发情怀。其实,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

苏东坡是借助这赤壁说那赤壁。曹雪芹称其为“髯苏用幻处”。

有人说,苏东坡误将黄冈赤壁当做曹操大败于东吴的赤矶山的赤壁。真是很有意思。明明是自己误会了,反倒说别人错了,就连我们的《辞海》也认为苏东坡错了呢!可怜的苏大学士已经没有办法为自己洗刷清白了,好在还有曹雪芹能理解他。

世上经常发生这种事,不奇怪,也无奈。除去表明他们自己的认知水平、思想状态等等,什么也说明不了。

    3这“扇坠”不是那“缮缀”!

   曹雪芹之所以将“扇坠”与苏东坡的“石钟”、“赤壁”联系在一起,是说他的这个“扇坠”,也同髯苏的“石钟”“赤壁”一样,是“用‘幻’”!

为了“缮写缀述”小说的需要,曹雪芹借助“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将自己的化身“石头”“鲜明莹洁的美玉”“缩成”“可佩可拿”的“扇坠”。又镌刻文字,使其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宝物”,这个“宝物”就是隐寓《石头记》。

这“扇坠”是扇子的饰物,而那“缮缀”,才真正是曹雪芹“用幻”的隐意之所在。这“扇坠”原来是为了隐指那“缮缀”。

谓予不信,敬请诸君慢慢往后看,逐渐可知,吾言不谬也。

噫:

“石钟”的“用幻”,是“声音”之幻;

“赤壁”的“用幻”,是“境地”之幻;

“扇坠”的“用幻”,是“物品”之幻。

——好不有趣,真乃各臻其妙也!

 

六、曹雪芹自己规定了“扇坠”的谐音指向

(待续。 大揭秘的核心地带即将呈现。)

 

发文占曰:

石头美玉变扇坠,笔神墨趣肆描绘。

玄幻虚荒应实解,心品菩提得真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