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
(2010-03-08 09:12:16)
标签:
杂谈 |
如何阅读心理学研究报告 By 迟毓凯 2009/01/04 6 条评论来源:世纪心理沙龙
http://www.xlxcn.net/wp-content/cykuploads/200862418728335_22-150x150.jpg如何阅读心理学研究报告
——《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研究》前言
亲社会行为概念比较广泛,但如果不过多纠缠于专业术语的话,可以将其理解为“做好事”的行为。那么,人为什么做好事?有人认为是因为人格的缘故,一个具有雷锋一样人格的人就乐于助人;有人认为是成长环境的缘故,一个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氛围下的人就常常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佛家认为,善恶一念间。不论好事还是坏事,往往就是人们一念之间的事,瞬间的心动引发了我们的善恶之举。这是真的吗?本书的重点就是通过一系列心理学研究,利用实证的方式,来探讨一下人们助人行为的缘起,那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小事件、不值一提的微妙情境设置,是否最终导致了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换言之,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一种启动效应。
本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亲社会行为研究概述,二是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介绍一下多年以来,心理学是如何考察人们的行善之举的,又有哪些比较有趣和有价值的发现,这包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缘起、方法、理论,当前的主要共识与争议等等。
在第二部分中,本书作者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这里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这些研究的过程及其结论。
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写作方式是有些不一样的,在研究概述中,采用了一般我们常见的书稿写作方式,用尽可能平实的语言,对先前研究发现进行了总结。但在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中,作者为了尽量保证心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则遵循了心理学标准的研究报告模式进行写作。但是,这样一来,可能导致有些非心理学专业的人,或者心理学研究不大熟悉的人阅读起来有些吃力。
作为一本书的作者,不论是学术专著,还是通俗读物,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读者,本人也不例外;同时,我个人认为,既然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那么多人都对心理学有兴趣,心理学的研究探讨也不应该是小圈子内几个人的事,不能象假洋鬼子一样“不准阿Q革命”。所以,在这里,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阅读本书,让更多的人理解心理学的研究报告,我以本书中的一篇研究报告为样例,来介绍一下如何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报告。
因果报应观念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摘 要 以大学生为被试,用两个实验探测了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写作启动任务,探讨了在东方文化下,以“因果报应”为主题的故事描述对随后的助人行为的影响。实验2则更进一步,利用词汇决定任务,进一步考察了阈下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助人行为的促进。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组,不论是阈上启动还是阈下启动,“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都会对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因果报应 阈下启动 助人行为
前面说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即是否呈现一些情境,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人们的助人善举。而上面的样例报告就是研究系列中的一篇,就如同名字中所提及的,是探讨中国人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否对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用通俗的话讲,我想考察的是如果你被有意无意提醒一下“善有善报”,随后你是否就会自觉地做好事了。摘要部分是整个研究的简要介绍,如果你对摘要中提及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不必阅读下面的报告了。关键词是一篇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列出它不仅给阅读者一个关于本文考察内容的重点提示,也对未来学术论文数据库中检索提供方便。
1 前言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者普遍认为,尽管人的判断和感觉受到一些意识之外的因素所影响,但是对于复杂的社会行为而言,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理性选择的结果。人们在做决定时要经过意识思考,仔细权衡自己的行为选择,然后才展开实际的行为。然而,当前西方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即使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也可以是自动形成的,长时记忆中知识结构的偶发激活便可以导致社会行为的生成,而对于此类的社会行为自动化研究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Bargh, J. A., & Chartrand, T. 1999, Foerguson, M. J., & Bargh, J. A., 2004)。
也有研究报告把前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既然是研究,都是要研究问题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所以在前言的部分,一般作者要谈一谈他的研究问题从何而来,他开展这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基本研究设想与理论论证。研究者在进行研究前言的阐述时,基本都会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阅读中也可以把这些问题当成阅读线索。
在前言部分,研究者一般要回答如下问题:
1、你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2、他人做了哪些工作?
3、你为什么还要做?
4、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很明显,示例研究前言的起始段落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本研究考察的是“自动化的社会行为”,并对什么是自动化的社会行为做了一个一般的限定。当然,研究随后要探讨的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也应是关于“自动化的社会行为”的。在回答“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的时候,作者一般也会顺带回答一下研究问题的意义所在,这是比较容易回答的,因为对于一般的心理研究而言,不是具有现实意义,就是具有理论意义,总之都会有一些的。示例研究中,只是简单地表明当前此类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既然已经是“热点”了,研究者们当然有理由参与进来,凑凑热闹,考察一下了。
在Bargh等(1996)的一个开创性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刻板印象启动可以对随后的被试行为产生影响。在其中的一个实验中,研究者首先要求被试将一些排序混乱的词汇组成句子,完成一个所谓“语言能力测试”。而实际上,这是一个隐蔽了启动任务组合句子测验(scrambled-sentence test),其中关键的设置在于:在老人刻板印象启动的条件下,被试组合成的句子中含有“灰白的”、“皱纹的”等与老人形象相关的词汇;而在中性启动条件下,组合句子所包括的词汇与年龄无关。结果发现,与中性启动相比较,受到老人刻板印象启动的被试,他们的行动带有了老年人的特征,其步行的速度更慢。Bargh等人的研究引发了更多的研究者对于复杂社会行为启动效应的兴趣。如,Dijksterhuis等 (1998)的研究发现,相对于教学秘书,对教授想象的启动可以使人在随后的一般知识测验中得到更好的成绩。而Aarts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图书馆情境规范的启动可以降低参与者随后谈话的分贝值。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者开始利用社会行为自动化的研究范式,开始了亲社会行为启动效应的考察。如,Garcia在近来的一个研究(2002)中,证实了内隐的旁观者启动效应的存在;而Nelson等(2005)则比较了榜样启动与刻板启动对随后的助人行为的不同影响。总之,在当前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特质启动、样例启动、刻板印象启动等都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希望将自动化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拓展到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因果报应观念上。
人是社会的产物,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各种心理行为表现有时会存在显著的差异(Oyserman, D., Coon, H. M., & Kemmelmeier, M.,2002)。就亲社会行为而言,与西方等个人主义文化影响的的利他表现不同的是,在中国,人们积德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佛道、儒三大哲学思想中都存有因果报应的观点。比如,佛教的《涅槃经》中就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而道家的《太上应成篇》中也说,“祸福无门,惟人子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儒家经典《易经》中亦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讲,这种因果报应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个问题:他人做了哪些工作?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一个已经成为“热点”的研究问题,当然不会只是当前的研究者所关注;从另一方面讲,任何一个研究,一般来说都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在研究开展之前,必须要交代中外的前行者做了那些工作,尤其是跟本研究息息相关的研究,要做重点介绍。示例研究前言的第二三个段落,主要就是描述了当前研究的基本概况。
这里分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国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中的几个典型研究,重点介绍的是Bargh等人1996年的研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是,Bargh的研究一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二是示例研究的实验范式其实也是和此研究息息相关,所以重点参考资料便做了重点介绍。另外一部分,则介绍了中国人关于“因果报应”的论述,“因果报应”观念是东方文化下人们做善事的一个重要理由,示例研究的努力其实就是研究者们所常说的“东道西器”,即用西方成熟的心理学研究技术,来考察东方文化下的内容问题,在本研究中,则是利用Bargh等人所开创的自动化社会行为研究技术,探讨因果报应观念对中国人助人行为的影响。
然而,以上观点只是在学理上的讨论,本研究感兴趣的是,这种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因果报应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能否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呢?尤其是结合西方的社会行为自动化研究范式,能否证明仅仅是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就足以促进人们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了呢?本研究的兴趣和目的即在于此。
既然前人关于这个问题做了许多工作,你为什么还要做?这是前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其实,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但又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研究者当然不能像阿Q摸小尼姑的头一样不讲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他人能做我怎么不能做?”,可以做,但要说出理由。在示例研究中,回答这一问题所给出的理由如下:一是因果报应在中国只是一种观念,还没有人通过实验来考察;二是当前自动化社会行为是研究热点,但具体到亲社会行为,具体到因果报应观念启动,是否还会体现出类似规律,不得而知,所以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考察。理由似乎还比较充分。
本研究认为,对中国人而言,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会对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促进作用。我们采用写作任务和词汇决定任务,用两个实验探讨了阈上、阈下不同的启动条件下,因果报应观念的激活对随后助人行为的影响。
既然要做,也有理由了,那么先回答一下你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吧,所以,最后要说说自己对于研究问题的主要假设,即“你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在示例研究中,作者认为,“对中国人而言,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会对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促进作用”,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观点有了,随后的重点就是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了。台湾作家李敖曾说过,“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心理学研究者们往往和李敖一样可爱,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证明自己的观念,即用实证的方法来对自己的假设做出检验,随后就是一系列的检验过程。示例研究用了两个实验来验证假设,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介绍第一个实验。
2 实验1
2.1 目的:利用写作任务,考察阈上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助人行为的促进作用。
2.2 方法
2.2.1 被试 暨南大学(珠海分校)本科大学生共98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56人,平均年龄21.7岁。
2.2.2 程序和材料
实验采用问卷的形式实施,本实验的问卷作为一系列大学生心理问卷调查的一部分呈现给被试。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有启动组和控制组两个水平。
对于启动组,共分两页。在第一页,首先用一个写作任务作为我们的启动任务。写作任务的要求如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请你在下面的空白处写出一个你所知道的以‘因果报应’为主题的故事(如果实在想不起来,自己创作一个也可以)。”
同时要求被试故事字数不得少于200字。写作任务之后的另一页是助人行为的测量。测量采用的助人任务,是在Nelson等(2005)研究基础上的修改。被试阅读如下的问题:
“你所乘的公共汽车上坐满了人,很多人没有座位,但是你有一个座位。这时候,上来一位老太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和大多数暨南大学的学生相比较,你把座位让给老太太的可能性比他们大?比他们小?还是和他们差不多?(请在下面符合你情况的数字上打√)”
然后,要求被试在1(比他们小得多)到15(比他们大得多)之间作出选择。
最后,是实验的排查解释(funnel debriefing)内容,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要被试回答他所认为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它是研究什么的?”二是要被试回答“是否认为在调查任务之间存在着相关?(如果是,请回答它们是如何相关的?)”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考察其是否意识和怀疑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免被试猜到了研究者的目的而进行有选择的回答。结果没有被试猜出研究的目的,也没有被试表示后面的调查中受到了前面启动任务的影响。在所有的问卷收上来之后,对实验的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解释。
控制组的问卷内容与启动组基本相同,但不包含写作任务,直接进行助人行为的测量。
在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时,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你究竟是怎样做的?
既然要证明因果报应观念对亲社会行为有促进作用,那么你用什么方式来证明呢?上面的这些文字就详尽地阐明了研究的具体思路与操作程序。
首先,重申了本实验的目的,并交代研究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其次,在程序和材料部分介绍了操作的基本步骤。实验的目的很清楚,要证明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亲社会行为有促进作用,那么,怎样做叫观念启动,什么又能标志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呢?有概念不行,还必须进行操作性定义。在示例研究中,参考借鉴以往成熟的研究技术,将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具体化为写一个以“因果报应”为主题的故事,这里暗含一种思想,写这个故事的人,会不知不觉激活头脑中因果报应观念。那么,如何标志助人行为的多寡呢?研究中,将此操作为“公共汽车让座可能性”的测试,即如果一个人在写完因果报应观念的故事之后,与那些没有写故事的人相比,认为自己在巴士上让座的可能性更高,就标志着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影响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最后,进行排查解释。实验中,有时候有些聪明过头的被试会猜出你实验的真正目的,那么,他(她)的反应可能就不真实了,为了不影响实验结果,要想办法将其数据排查掉。同时,也要最后告知参与者实验的真实目的,不能让人有受骗感。让研究者高兴的是,本实验中没有参与者意识到研究的真正目的。
2.3 结果与分析
不同启动条件下被试两种任务中助人水平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2.1。
表2.1 不同启动条件下助人水平的比较(表略)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因果报应观念启动组的助人水平高于中性控制组,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t(96)=2.11, p=0.037。这说明,因果观念启动对随后的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
实验1初步验证了我们的设想,即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对随后的助人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往的研究(如,Wheeler等,2001)已经表明写作任务可以有效地激活长时记忆内相关的知识结构,但由于这种任务具有开放性特点,也有可能导致参与者对有关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有意识地思考,而这种思考又使得被试以一种满足社会期望的方式来回答相应的问题。为了排除这种潜在的可能不足,研究者在实验2中运用了阈下启动任务,让被试意识不到启动表征的存在。探讨在这种条件下,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是否还对随后的助人行为产生影响。
结果与分析部分,研究者要回答的问题是:
1、你得出了什么结果?
2、这一结果意味着什么?
在结果与分析部分,研究者要回答的问题是本研究最终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要经过专业的统计分析,不能像学生的年终总结一样,自己的考试成绩从59增长到60就认为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心理学上,只有数量上的差异不一定说明问题,必须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在示例研究中,研究者兴奋地说明了数据经过统计之后,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这意味着研究证实了先前的假设,即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确实导致了助人行为的增长。
当然,这样匆忙得出结论略失严谨,能不能通过更细致的实验设计再次证明研究假设,让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呢,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实验2。由于实验2的设计与写作思路与实验1类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本书的具体研究中仔细阅读,这里就不赘述了。
4 一般讨论
在中国文化中,“报”是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杨联升,1987),而因果报应的观念则是中国人独特的助人影响因素之一(周晓虹,2003,p.235)。与先前研究所不同的是,在本研究中,我们不再局限于在理论层面上对因果报应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而是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在实证层面上对因果报应观念与助人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实验1所采用的是阈上启动任务,与中性控制组的被试相比较,叙述“因果报应”观念故事的被试在随后的让座可能性的判断中,助人意识更高。而在实验2中,我们利用词汇决定研究技术,将因果报应相关的概念进行阈下启动,结果发现,即使在这种被试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仍然对其助人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两个实验表明,不论是阈上启动,还是阈下启动,于中国被试而言,因果报应观念的激活都会对随后的助人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对于本研究的结果,还有一些需要讨论之处:
其一,就中国人的“因果报应”观念而言,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善有善报”,即做了好事之后会有一个积极的结果;二是“恶有恶报”,即做了坏事以后会有一个消极的结果。在本研究中,在操作层面,我们并没有对这两种意义进行区分,只是初步探讨了因果报应观念整体上对于助人行为的影响。在实验1中,我们只是泛泛地要求被试写下“因果报应”观念的故事,而没有对其行为和结果的类型做出区分;在实验2的操作上,其启动词汇基本上是属于“善有善报”类,而不包括“恶有恶报”类的词汇。那么,是否于因果报应观念而言,两个层面的意义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都一致呢?在本研究中,还不能对于这一问题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考察。
其二,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的是在认知心理研究中比较成熟的启动技术,探讨了因果报应观念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然而,也应当看到,许多研究表明,不同的启动技术,不同的启动内容,针对不同文化下的被试群体,其表现并非完全一致(Wheeler等,2001),如,Nelson等(2005)的研究发现,类别(超级英雄)启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助人行为,但样例启动(超人)却对人们的助人表现有抑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各种启动技术,针对因果报应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更多的考察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任务。
在讨论部分,研究者一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1、研究是否证实了我的观点?
2、结果与先前的研究有无不同?如有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本研究可能的局限在哪里?
当然研究一般都会证明研究者先前的观点的,不能证明的话,也很难和公众见面。在示例研究中,首先就重申了本研究的发现,即证实了因果报应观念确实促进了助人行为的表现。其次,也谈及了示例研究和其它一些中外相关研究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本研究可能的一些局限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总之,对于上面的问题基本上都作出了一些回答。
在真正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中,随后一般还包括小结和参考文献部分,即在报告的最后部分,一要用最简短的语言总结一下自己的发现,另外把自己研究过程中的参考资料详尽地罗列出来,在向研究的前行者表示致敬的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一个资料的参考。
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亲社会行为研究,也希望更多的人在别人需要时能伸出援助之手。
迟毓凯
2009年元旦
注:本书为本人著作《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研究》前言,其中中所提及的示例研究全文可参见本书相关章节。 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tuijian.png
http://www.xlxcn.net/wp-content/cykuploads/200862418728335_22-150x150.jpg如何阅读心理学研究报告
——《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研究》前言
亲社会行为概念比较广泛,但如果不过多纠缠于专业术语的话,可以将其理解为“做好事”的行为。那么,人为什么做好事?有人认为是因为人格的缘故,一个具有雷锋一样人格的人就乐于助人;有人认为是成长环境的缘故,一个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氛围下的人就常常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佛家认为,善恶一念间。不论好事还是坏事,往往就是人们一念之间的事,瞬间的心动引发了我们的善恶之举。这是真的吗?本书的重点就是通过一系列心理学研究,利用实证的方式,来探讨一下人们助人行为的缘起,那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小事件、不值一提的微妙情境设置,是否最终导致了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换言之,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一种启动效应。
本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亲社会行为研究概述,二是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介绍一下多年以来,心理学是如何考察人们的行善之举的,又有哪些比较有趣和有价值的发现,这包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缘起、方法、理论,当前的主要共识与争议等等。
在第二部分中,本书作者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这里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这些研究的过程及其结论。
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写作方式是有些不一样的,在研究概述中,采用了一般我们常见的书稿写作方式,用尽可能平实的语言,对先前研究发现进行了总结。但在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中,作者为了尽量保证心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则遵循了心理学标准的研究报告模式进行写作。但是,这样一来,可能导致有些非心理学专业的人,或者心理学研究不大熟悉的人阅读起来有些吃力。
作为一本书的作者,不论是学术专著,还是通俗读物,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读者,本人也不例外;同时,我个人认为,既然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那么多人都对心理学有兴趣,心理学的研究探讨也不应该是小圈子内几个人的事,不能象假洋鬼子一样“不准阿Q革命”。所以,在这里,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阅读本书,让更多的人理解心理学的研究报告,我以本书中的一篇研究报告为样例,来介绍一下如何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报告。
因果报应观念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摘 要 以大学生为被试,用两个实验探测了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写作启动任务,探讨了在东方文化下,以“因果报应”为主题的故事描述对随后的助人行为的影响。实验2则更进一步,利用词汇决定任务,进一步考察了阈下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助人行为的促进。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组,不论是阈上启动还是阈下启动,“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都会对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因果报应 阈下启动 助人行为
前面说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即是否呈现一些情境,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人们的助人善举。而上面的样例报告就是研究系列中的一篇,就如同名字中所提及的,是探讨中国人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否对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用通俗的话讲,我想考察的是如果你被有意无意提醒一下“善有善报”,随后你是否就会自觉地做好事了。摘要部分是整个研究的简要介绍,如果你对摘要中提及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不必阅读下面的报告了。关键词是一篇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列出它不仅给阅读者一个关于本文考察内容的重点提示,也对未来学术论文数据库中检索提供方便。
1 前言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者普遍认为,尽管人的判断和感觉受到一些意识之外的因素所影响,但是对于复杂的社会行为而言,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理性选择的结果。人们在做决定时要经过意识思考,仔细权衡自己的行为选择,然后才展开实际的行为。然而,当前西方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即使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也可以是自动形成的,长时记忆中知识结构的偶发激活便可以导致社会行为的生成,而对于此类的社会行为自动化研究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Bargh, J. A., & Chartrand, T. 1999, Foerguson, M. J., & Bargh, J. A., 2004)。
也有研究报告把前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既然是研究,都是要研究问题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所以在前言的部分,一般作者要谈一谈他的研究问题从何而来,他开展这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基本研究设想与理论论证。研究者在进行研究前言的阐述时,基本都会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阅读中也可以把这些问题当成阅读线索。
在前言部分,研究者一般要回答如下问题:
1、你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2、他人做了哪些工作?
3、你为什么还要做?
4、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很明显,示例研究前言的起始段落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本研究考察的是“自动化的社会行为”,并对什么是自动化的社会行为做了一个一般的限定。当然,研究随后要探讨的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也应是关于“自动化的社会行为”的。在回答“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的时候,作者一般也会顺带回答一下研究问题的意义所在,这是比较容易回答的,因为对于一般的心理研究而言,不是具有现实意义,就是具有理论意义,总之都会有一些的。示例研究中,只是简单地表明当前此类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既然已经是“热点”了,研究者们当然有理由参与进来,凑凑热闹,考察一下了。
在Bargh等(1996)的一个开创性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刻板印象启动可以对随后的被试行为产生影响。在其中的一个实验中,研究者首先要求被试将一些排序混乱的词汇组成句子,完成一个所谓“语言能力测试”。而实际上,这是一个隐蔽了启动任务组合句子测验(scrambled-sentence test),其中关键的设置在于:在老人刻板印象启动的条件下,被试组合成的句子中含有“灰白的”、“皱纹的”等与老人形象相关的词汇;而在中性启动条件下,组合句子所包括的词汇与年龄无关。结果发现,与中性启动相比较,受到老人刻板印象启动的被试,他们的行动带有了老年人的特征,其步行的速度更慢。Bargh等人的研究引发了更多的研究者对于复杂社会行为启动效应的兴趣。如,Dijksterhuis等 (1998)的研究发现,相对于教学秘书,对教授想象的启动可以使人在随后的一般知识测验中得到更好的成绩。而Aarts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图书馆情境规范的启动可以降低参与者随后谈话的分贝值。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者开始利用社会行为自动化的研究范式,开始了亲社会行为启动效应的考察。如,Garcia在近来的一个研究(2002)中,证实了内隐的旁观者启动效应的存在;而Nelson等(2005)则比较了榜样启动与刻板启动对随后的助人行为的不同影响。总之,在当前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特质启动、样例启动、刻板印象启动等都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希望将自动化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拓展到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因果报应观念上。
人是社会的产物,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各种心理行为表现有时会存在显著的差异(Oyserman, D., Coon, H. M., & Kemmelmeier, M.,2002)。就亲社会行为而言,与西方等个人主义文化影响的的利他表现不同的是,在中国,人们积德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佛道、儒三大哲学思想中都存有因果报应的观点。比如,佛教的《涅槃经》中就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而道家的《太上应成篇》中也说,“祸福无门,惟人子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儒家经典《易经》中亦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讲,这种因果报应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个问题:他人做了哪些工作?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一个已经成为“热点”的研究问题,当然不会只是当前的研究者所关注;从另一方面讲,任何一个研究,一般来说都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在研究开展之前,必须要交代中外的前行者做了那些工作,尤其是跟本研究息息相关的研究,要做重点介绍。示例研究前言的第二三个段落,主要就是描述了当前研究的基本概况。
这里分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国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中的几个典型研究,重点介绍的是Bargh等人1996年的研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是,Bargh的研究一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二是示例研究的实验范式其实也是和此研究息息相关,所以重点参考资料便做了重点介绍。另外一部分,则介绍了中国人关于“因果报应”的论述,“因果报应”观念是东方文化下人们做善事的一个重要理由,示例研究的努力其实就是研究者们所常说的“东道西器”,即用西方成熟的心理学研究技术,来考察东方文化下的内容问题,在本研究中,则是利用Bargh等人所开创的自动化社会行为研究技术,探讨因果报应观念对中国人助人行为的影响。
然而,以上观点只是在学理上的讨论,本研究感兴趣的是,这种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因果报应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能否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呢?尤其是结合西方的社会行为自动化研究范式,能否证明仅仅是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就足以促进人们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了呢?本研究的兴趣和目的即在于此。
既然前人关于这个问题做了许多工作,你为什么还要做?这是前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其实,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但又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研究者当然不能像阿Q摸小尼姑的头一样不讲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他人能做我怎么不能做?”,可以做,但要说出理由。在示例研究中,回答这一问题所给出的理由如下:一是因果报应在中国只是一种观念,还没有人通过实验来考察;二是当前自动化社会行为是研究热点,但具体到亲社会行为,具体到因果报应观念启动,是否还会体现出类似规律,不得而知,所以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考察。理由似乎还比较充分。
本研究认为,对中国人而言,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会对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促进作用。我们采用写作任务和词汇决定任务,用两个实验探讨了阈上、阈下不同的启动条件下,因果报应观念的激活对随后助人行为的影响。
既然要做,也有理由了,那么先回答一下你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吧,所以,最后要说说自己对于研究问题的主要假设,即“你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在示例研究中,作者认为,“对中国人而言,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会对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促进作用”,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观点有了,随后的重点就是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了。台湾作家李敖曾说过,“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心理学研究者们往往和李敖一样可爱,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证明自己的观念,即用实证的方法来对自己的假设做出检验,随后就是一系列的检验过程。示例研究用了两个实验来验证假设,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介绍第一个实验。
2 实验1
2.1 目的:利用写作任务,考察阈上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助人行为的促进作用。
2.2 方法
2.2.1 被试 暨南大学(珠海分校)本科大学生共98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56人,平均年龄21.7岁。
2.2.2 程序和材料
实验采用问卷的形式实施,本实验的问卷作为一系列大学生心理问卷调查的一部分呈现给被试。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有启动组和控制组两个水平。
对于启动组,共分两页。在第一页,首先用一个写作任务作为我们的启动任务。写作任务的要求如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请你在下面的空白处写出一个你所知道的以‘因果报应’为主题的故事(如果实在想不起来,自己创作一个也可以)。”
同时要求被试故事字数不得少于200字。写作任务之后的另一页是助人行为的测量。测量采用的助人任务,是在Nelson等(2005)研究基础上的修改。被试阅读如下的问题:
“你所乘的公共汽车上坐满了人,很多人没有座位,但是你有一个座位。这时候,上来一位老太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和大多数暨南大学的学生相比较,你把座位让给老太太的可能性比他们大?比他们小?还是和他们差不多?(请在下面符合你情况的数字上打√)”
然后,要求被试在1(比他们小得多)到15(比他们大得多)之间作出选择。
最后,是实验的排查解释(funnel debriefing)内容,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要被试回答他所认为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它是研究什么的?”二是要被试回答“是否认为在调查任务之间存在着相关?(如果是,请回答它们是如何相关的?)”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考察其是否意识和怀疑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免被试猜到了研究者的目的而进行有选择的回答。结果没有被试猜出研究的目的,也没有被试表示后面的调查中受到了前面启动任务的影响。在所有的问卷收上来之后,对实验的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解释。
控制组的问卷内容与启动组基本相同,但不包含写作任务,直接进行助人行为的测量。
在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时,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你究竟是怎样做的?
既然要证明因果报应观念对亲社会行为有促进作用,那么你用什么方式来证明呢?上面的这些文字就详尽地阐明了研究的具体思路与操作程序。
首先,重申了本实验的目的,并交代研究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其次,在程序和材料部分介绍了操作的基本步骤。实验的目的很清楚,要证明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亲社会行为有促进作用,那么,怎样做叫观念启动,什么又能标志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呢?有概念不行,还必须进行操作性定义。在示例研究中,参考借鉴以往成熟的研究技术,将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具体化为写一个以“因果报应”为主题的故事,这里暗含一种思想,写这个故事的人,会不知不觉激活头脑中因果报应观念。那么,如何标志助人行为的多寡呢?研究中,将此操作为“公共汽车让座可能性”的测试,即如果一个人在写完因果报应观念的故事之后,与那些没有写故事的人相比,认为自己在巴士上让座的可能性更高,就标志着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影响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最后,进行排查解释。实验中,有时候有些聪明过头的被试会猜出你实验的真正目的,那么,他(她)的反应可能就不真实了,为了不影响实验结果,要想办法将其数据排查掉。同时,也要最后告知参与者实验的真实目的,不能让人有受骗感。让研究者高兴的是,本实验中没有参与者意识到研究的真正目的。
2.3 结果与分析
不同启动条件下被试两种任务中助人水平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2.1。
表2.1 不同启动条件下助人水平的比较(表略)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因果报应观念启动组的助人水平高于中性控制组,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t(96)=2.11, p=0.037。这说明,因果观念启动对随后的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
实验1初步验证了我们的设想,即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对随后的助人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往的研究(如,Wheeler等,2001)已经表明写作任务可以有效地激活长时记忆内相关的知识结构,但由于这种任务具有开放性特点,也有可能导致参与者对有关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有意识地思考,而这种思考又使得被试以一种满足社会期望的方式来回答相应的问题。为了排除这种潜在的可能不足,研究者在实验2中运用了阈下启动任务,让被试意识不到启动表征的存在。探讨在这种条件下,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是否还对随后的助人行为产生影响。
结果与分析部分,研究者要回答的问题是:
1、你得出了什么结果?
2、这一结果意味着什么?
在结果与分析部分,研究者要回答的问题是本研究最终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要经过专业的统计分析,不能像学生的年终总结一样,自己的考试成绩从59增长到60就认为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心理学上,只有数量上的差异不一定说明问题,必须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在示例研究中,研究者兴奋地说明了数据经过统计之后,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这意味着研究证实了先前的假设,即因果报应观念的启动确实导致了助人行为的增长。
当然,这样匆忙得出结论略失严谨,能不能通过更细致的实验设计再次证明研究假设,让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呢,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实验2。由于实验2的设计与写作思路与实验1类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本书的具体研究中仔细阅读,这里就不赘述了。
4 一般讨论
在中国文化中,“报”是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杨联升,1987),而因果报应的观念则是中国人独特的助人影响因素之一(周晓虹,2003,p.235)。与先前研究所不同的是,在本研究中,我们不再局限于在理论层面上对因果报应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而是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在实证层面上对因果报应观念与助人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实验1所采用的是阈上启动任务,与中性控制组的被试相比较,叙述“因果报应”观念故事的被试在随后的让座可能性的判断中,助人意识更高。而在实验2中,我们利用词汇决定研究技术,将因果报应相关的概念进行阈下启动,结果发现,即使在这种被试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仍然对其助人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两个实验表明,不论是阈上启动,还是阈下启动,于中国被试而言,因果报应观念的激活都会对随后的助人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对于本研究的结果,还有一些需要讨论之处:
其一,就中国人的“因果报应”观念而言,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善有善报”,即做了好事之后会有一个积极的结果;二是“恶有恶报”,即做了坏事以后会有一个消极的结果。在本研究中,在操作层面,我们并没有对这两种意义进行区分,只是初步探讨了因果报应观念整体上对于助人行为的影响。在实验1中,我们只是泛泛地要求被试写下“因果报应”观念的故事,而没有对其行为和结果的类型做出区分;在实验2的操作上,其启动词汇基本上是属于“善有善报”类,而不包括“恶有恶报”类的词汇。那么,是否于因果报应观念而言,两个层面的意义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都一致呢?在本研究中,还不能对于这一问题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考察。
其二,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的是在认知心理研究中比较成熟的启动技术,探讨了因果报应观念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然而,也应当看到,许多研究表明,不同的启动技术,不同的启动内容,针对不同文化下的被试群体,其表现并非完全一致(Wheeler等,2001),如,Nelson等(2005)的研究发现,类别(超级英雄)启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助人行为,但样例启动(超人)却对人们的助人表现有抑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各种启动技术,针对因果报应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更多的考察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任务。
在讨论部分,研究者一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1、研究是否证实了我的观点?
2、结果与先前的研究有无不同?如有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本研究可能的局限在哪里?
当然研究一般都会证明研究者先前的观点的,不能证明的话,也很难和公众见面。在示例研究中,首先就重申了本研究的发现,即证实了因果报应观念确实促进了助人行为的表现。其次,也谈及了示例研究和其它一些中外相关研究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本研究可能的一些局限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总之,对于上面的问题基本上都作出了一些回答。
在真正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中,随后一般还包括小结和参考文献部分,即在报告的最后部分,一要用最简短的语言总结一下自己的发现,另外把自己研究过程中的参考资料详尽地罗列出来,在向研究的前行者表示致敬的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一个资料的参考。
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亲社会行为研究,也希望更多的人在别人需要时能伸出援助之手。
迟毓凯
2009年元旦
注:本书为本人著作《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研究》前言,其中中所提及的示例研究全文可参见本书相关章节。 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tuijian.pn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