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血压怎么艾灸?高血压的艾灸治疗方法!

(2016-11-02 09:10:06)
标签:

高血压怎么艾灸

高血压的艾灸治疗方法

保健艾灸师

分类: 中医艾灸养生

【病症概述】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观的慢性全身性血管性疾病。中医书籍中并没有“高血压病”病名的记载,中医是通过它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演变,如早期的头痛、眩晕、心悸、失眠、项强……乃至晚期可发生脑、心、肾等器官的病变来认识高血压的,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等病征范畴,并与中风、心悸、水肿等病证有联系。高血压病多见于40岁以上,但也偶见于青年人。

http://p3.pstatp.com/large/e970007bd9de468990b

【病理阐述】

高血压的病因多系先天禀赋失常,复因后天生活起居失宜,如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内伤虚损复感外邪等,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肝、肾,其次是心、脾。其病机要点可概括为风(肝风)、火(肝火、肝阳)、痰(痰湿)、虚(肝肾阴虚)等四个方面。

1.肝阳上亢

素体阳盛阴虚,阴阳平衡失其常度;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郁怒,使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而出现头晕、心烦、面赤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中所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痰湿中阻

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虚失运,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论及“脾胃气虚,痰浊上逆之眩晕”;近人张山雷也认为:“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

3.肝肾阴虚

肝属木,肾属水,肝肾同居下焦,二者互为因果,肾阴不足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不足;肝肾阴虚,阳气亢逆,上冲头面而成头晕、头痛。正如张景岳所说的“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聩”。

http://p9.pstatp.com/large/f7600038848a9a22855

4.阴阳两虚

多因久病不复,阴损及阳,乃至阴阳俱损。张景岳指出“无虚不作眩”、“虚者居其八九”、“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

【灸疗辨证】

1.肝火亢盛,风阳上扰

(1)症状表现:头痛眩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便秘尿黄,甚至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或弦数。

(2)灸疗原则:清肝泻火。以取足厥阴,足少阳、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肝俞、太冲、行间、曲池、合谷。

(4)随症加穴:①烦躁失眠者,加神门;②便秘者,加支沟。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治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访感染。

http://p3.pstatp.com/large/efa0003907f261cc6a3

③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复方利眠宁敷灸:取利眠宁2.5g,双氢g尿塞5.0g,地巴唑4.0g,利血平0.06g,硫酸胍生1.0g,淀粉25g,上药混合研为细面,贮瓶备用。敷灸时先将肚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100mg敷入,上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用胶布固定。每周换敷1次。

⑤复方桃仁敷灸:取桃仁、杏仁各12g,栀子3g,胡椒7粒,糯米14粒,上药共捣烂,加一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敷用。于每晚临睡时敷贴于涌泉穴,翌日晨除去。每日一次,每次敷贴1侧,两足交替敷灸,6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阳维、少阳之会的风池可以清头目之火,安脑镇痛;肝俞、行间、太冲清肝泻火;合谷、曲池加强清泄头目之功,降压;神门清心宁神,对肝火上扰,心神受戕引起的心烦失眠最为适宜;支沟泻火通便,通利三焦,通腑降逆。诸穴协用,清肝泻火,肝火既平,清空爽适,病自向愈。

2.痰湿中阻,上扰清窍

(1)症状表现:头痛眩晕,头胀如蒙,思卧嗜睡,胸脘痞满,泛饮呕吐恶心,纳呆心悸,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2)灸疗原则:平肝泄浊。以取督脉、足少阳、任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百会、风池、印堂、中脘、曲池、丰隆。

(4)随症加穴:①恶心呕吐者,加足三里;②胸脘痞闷者,加内关。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2~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访感染。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曲池、丰隆泻痰蠲湿,治其标;中脘健胃运脾,治其本;百会、风池、印堂平肝熄风,疏泄浮阳,安脑定痛;足三里和胃降逆;内关宽胸理膈。诸穴合用,平肝泄浊,肝平浊泄,清空爽朗,病自康复。

3.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1)症状表现:头痛且晕,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头重脚轻,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目眩,面部潮红,手足心热,口干苦,肢体麻木或手足颤抖,舌质正常或偏红,苔少或薄白,脉细弦。

(2)灸疗原则:育阴潜阳。以取足太阳、手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风池、内关。

(4)随症加穴:①心悸失眠严重者,加神门;②肢体麻木明显者,加曲池、阳陵泉。

(5)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防感染。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条回旋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复方吴茱萸敷灸:取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175mg,混合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先将脐窝(神阙)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200~250mg纳入,上面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后用胶布固定。每周换敷1次。

(6)方义说明:肝俞、肾俞滋阴养血以治其本;太冲清肝平肝,潜阳熄风;三阴交益阴补肾,调和诸阴;内关宁心安神,镇摄少阳;风池疏泄浮阳,安脑定痛;加神门镇惊益志,宁心安神;加曲池、阳陵泉通调气血,熄风和络。诸穴合用,育阴潜阳,病可痊愈。

4.阴阳两虚,虚阳上逆

(1)症状表现:头晕目花,耳鸣健忘,失眠多梦,精神萎靡,腰酸腿软,夜间多尿。偏阴虚者,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少津,脉细弦数;偏阳虚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灸疗原则:滋阴助阳。以取任脉、督脉、足少阳、足少阴经穴和肾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肾俞、关元、气海、百会、风池、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偏阴虚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门;②咽干舌燥者,加太溪;③偏阳虚而下肢浮肿者,加阴陵泉;④便溏者,加足三里。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艾卷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复方附子膏敷灸:取附子,马蔺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吴茱萸各等分,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密贮备用。敷灸寸取药画用姜汁调如膏状,分别敷贴在气海、关元穴处,外盖油纸,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贴敷1次,每次12小时左右。

(6)方义说明:肾俞、关元、气海补益肾阴肾阳;三阴交补肾益阴;百会平肝熄风,安脑宁神;风池疏泄浮阳,安脑定痛;神门清心安神;太溪滋阴清火;阴陵泉利尿消肿;足三里强壮脾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诸穴协用,滋阴助阳,俾阴平阳秘,病自痊愈。

高血压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取穴配穴灸法施灸量

肝火亢盛,风阳上扰风池、肝俞、太冲、行间、曲池、合谷。烦躁失眠加神门;便秘加支沟。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

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治1次,3次为1疗程。

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复方利眠宁敷灸每周换敷1次。

复方桃仁敷灸每日一次,每次敷贴1侧,两足交替敷灸,6次为1疗程。

痰湿中阻,上扰清窍百会、风池、印堂、中脘、曲池、丰隆。恶心呕吐时加足三里;胸脘痞闷加内关。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

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2~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

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风池、内关。心悸失眠严重者,加神门;肢体麻木明显者,加曲池、阳陵泉。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

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艾条回旋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复方吴茱萸敷灸每周换敷1次。

阴阳两虚,虚阳上逆肾俞、关元、气海、百会、风池、三阴交。偏阴虚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门;咽干舌燥加太溪;偏阳虚而下肢浮肿者加阴陵泉;便溏加足三里。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艾卷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复方附子膏敷灸每日或隔日贴敷1次,每次12小时左右。

【补充说明】

在灸治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血压的变化。对少数顽固病例,应配合中两药物综合治疗;对于危重病例,要做好应急措施。

【文献摘要】——(一)古代灸疗文献

1.《千金要方》

卷十四•小肠腑:风眩……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也。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于后,余业之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后人能晓得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

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而灸。前以面为正,并依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若速灸,火气引上,其数处回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若回发近额者,亦宜灸。若指面为瘢则阙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

注:此穴为经外奇穴回发五处。

2.《太平圣惠方》

卷一百•岐伯灸法:疗头旋目眩,及偏头不可忍……灸两眼小眦上、发际各一壮,立瘥。

3.《医学纲目》

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

耳虚鸣,肾俞太溪。

4.《儒门事亲》

卷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刺大敦灸亦同。

5.《扁鹊心书》

头痛眩晕,脑空、目窗各灸三七壮。

6.《资生经》

肾厥头痛,灸关元百壮。

脑痛、脑施、脑泻、脑热、脑冷、皆灸囟会。

7.《神应经》

头面部:头目眩疼皮肿生白屑,灸囟会。

8.《灸法秘传》

眩晕,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9.《神灸经纶》

头痛,百会、囟会、丹田、气海、上星、神庭、曲差、后顶、率谷、风池,上穴择灸一穴即可愈。

偏头痛,风门、通里、列缺、脑空。

头风眩晕久痛不愈,阳溪、丰隆、解溪、发际(穴在眉上三寸灸三壮)。

痰眩,中脘。

目眩不能闭,脑空、解溪、通里、地仓。

古代灸治高血压选取穴位及灸法列表

施灸穴位(或部位)灸法来源

回发五处《千金要方》

两眼小眦上、发际各一壮。《太平圣惠方》

丰隆五分、肾俞、太溪《医学纲目》

大敦《儒门事亲》

脑空、目窗各三七壮。《扁鹊心书》

关元、囟会关元百壮。《资生经》

囟会《神应经》

神庭、肝俞《灸法秘传》

百会、囟会、丹田、气海、上星、神庭、曲差、后顶、率谷、风池、风门、通里、列缺、脑空、阳溪、丰隆、解溪、发际、中脘、地仓发际灸三壮。《神灸经纶》

(二)现代灸疗文献

1.瘢痕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78例临床观察 王国明 温峰云 李丽霞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13(1):55

治疗方法:治疗前停用降压药物,测非同日、坐位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治疗后于化脓开始至结痂2个月内不定期测量血压,取其后3次,非同日、坐位血压平均值为治疗后血压。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取准双侧足三里穴,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取2%利多卡因1m1,穴处皮肤局麻后用自制底直径为0.5cm的锥形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后待其自烬。艾灸以穴位处皮肤有灼伤为度灸2~4壮;擦净艾炷灰烬,胶布密封,2天后清除灸疮处的皮肤,再次敷以胶布促其化脓,3~4天后即可清疮除脓。局部消毒处理后,形成一直径为0.8~1cm、深为0.2~0.3cm的灸疮,待其自行干燥结痂,约2个月结痂脱落,形成瘢痕,此间不定期测量血压。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按1979年郑州会议标准评定疗效。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降低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到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20mmHg,尚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虽有症状改善,未达到以上标准。结果178例中显效66例,占37.08%;有效91例,占51.12%;无效21例,占11.80%;总有效率为88.20%。

2.灸百会、足三里治疗高血压318例 陈铨 中医杂志 1993,(10):618

治疗方法:先灸百会,后灸双侧足三里。操作时灸条从远处向穴位接近,患者感到烫热为1壮,艾火与皮肤表面距离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然后将艾条提起,再从远处向穴位接近,同样患者感觉烫热又为1壮,如此反复操作10次即10壮。每日1次。定期就诊复查。

治疗结果:本组318例施用本法时,均停用降压药,灸疗后大都有即刻不同程度的降压效果。灸前平均收缩压166.5mmHg,灸后为142.3mmHg,降低24.2mmHg。灸前平均舒张压为108.7mmHg,灸后为95.3mmHg,降低13.2mmHg。经统计,1周内血压恢复正常评为显效者231例,占72.6%;2周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评为有效者60例,占18.9%;经治2周,血压无改善27例,占8.5%。总有效率为91.5%。

3.温针灸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病 黄效增 山西中医 1994,10(6):38

治疗方法:用1.5~2寸毫针刺入足三里穴(双)令得气后在毫针上套上硬纸板(以防灼伤),然后在针柄上放艾炷如杏核大,用火点燃,每次灸3~5壮,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治疗前连测2天血压,治疗期间每2天测血压1次,停用其他降压药物。

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25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12kPa;2个疗程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72kPa,舒张压平均下降2.13kPa。3个疗程后,血压恢复正常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67kPa以上者73例为显效,占73%;血压基本恢复正常或血压平均下降2.6kPa者23例为有效,占23%,4例无明显变化为无效,占4%,总有效率为96%。其中I期高血压全部恢复正常,Ⅱ期高血压显效41例,有效13例;I期高血压有效10例,无效4例。

4.针刺开“四关”加百会穴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冯国湘 吴清明 中国针灸 2003,23(4):193~195

治疗方法:取“四关”穴即双侧合谷、太冲穴,常规消毒后选用38号、1.5寸的不锈钢毫针垂直刺入,合谷穴进针0.8~1寸,太冲穴进针0.5~0.8寸,均施以提插捻转泻法,中度刺激,以患者有明显酸胀感,但不难受为宜。每次留针20分钟,其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持续30秒钟。百会穴针刺时常规消毒,选用0.5寸毫针垂直刺1~2分,再选用市售的华佗牌艾条切成的小艾条段(长1.2~1.5cm),套于针柄之上,用火从近体端点燃,燃完后再换1段,每次共3段,灸火灭后取针。每天1次,连续30天。观察指标与方法:①血压:每日测量1次并记录,时间固定,专人负责,仪器专用。治疗前血压值取治疗前3天的中间数,治疗后血压值取观察治疗停止后5天内的最高值。②症状:由专人负责观察和计分,治疗前、中、后共5次。

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0.0%。

5.隔芪香散灸脐法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30例 王宁 张昆 郑君 四川中医 2007,25(4):60~61

治疗方法:施灸部位为神阙穴。面圈的制作:先以温开水调面粉成圆圈状(长约12cm,粗约2cm),面圈的中间孔应与患者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5cm),备用。芪香散药末制作:生黄芪、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栀子、黄芩各9g,田七、五味子、川牛膝、天麻、钩藤各12g等,将药物混合,进行超微粉碎,取药末备用;麝香1g单用。操作步骤:令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75%酒精在脐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面圈绕脐1周,取少许麝香(如小米粒大)置于脐内,然后取自制芪香散药末适量(约8~10g),填满脐孔,用艾炷(直径约2cm,高约2cm)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10壮,约2小时。灸后用医用胶布封固脐中药末,2天后自行揭下,并用温开水清洗脐部。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血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降压药物。30例均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

治疗结果:30例患者,症状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降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

6.天参定眩汤加灸法治疗眩晕的疗效观察 龚可 张世俊 陈蓉等 现代临床医学 2007,33(1):37~38

治疗方法:口服天参定眩汤,药物组成:天麻10g、西洋参10g、黄芪30g、熟地20g、当归12g、白芍20g、杜仲18g、黄精30g、酸枣仁30g、茯神20g,以上10味中药,冷水浸泡1小时后煎煮,沸腾后小火维持8小时,取药液;第2次煎煮0.5小时,第3次煎煮1小时取药液去药渣,3次液混合后,分6次,饭后服用。灸条悬灸百会、膻中、中脘、关元穴,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以5次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治疗方法。临床痊愈:眩晕及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显效:眩晕及其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情绪波动时有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及相关症状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时有复发,对工作有影响;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反加重。

治疗结果:共30例,临床痊愈例率9例(30.0%),显效例率13例(43.3%),有效例率3例(10.0%),无效例率5例(16.7%),总有效例率(83.3%)。

7.耳穴加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张萍 王秀娟 青海医药杂志 1996,26(3):65

治疗方法:选中小动脉、肾、毛细血管、肝、前列腺、降压沟等耳穴。用小探棒找准穴位、即压痛点最明显处,再用0.5寸毫针垂直刺人,待上述诸穴针刺完毕,用点燃的艾卷烧灼各穴的针尾部,使整个耳廓部位发热发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33例显效21例(63.6%),有效11例(33.3%),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9%,32例均在1个疗程内血压下降,其中11例经1次治疗后血压即降至正常。

8.灸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金日霞 刘莹 赵树群 辽宁中医杂志 2008,35(7):1085

治疗方法:治疗组:停用原降压药物,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进行灸法治疗。取穴:取百会、内关、关元、双侧足三里、双侧涌泉穴。操作: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每日灸1次,施灸材料选用艾绒,每次30min,温度40~50℃,10日为1疗程。治疗10天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对照组:常规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10mg/片),每天1次,连续服用10天。

治疗结果:降压效果:治疗组:显效10例,显效率33.3%,有效15例,有效率50.0%,无效5例,无效率16.7%,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显效11例,显效率36.6%,有效13例,有效率43.3%,无效7例,无效率23.3%,总有效率80.0%。

9.艾灸治疗高血压61例 陈作霖 蒋桂素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7):31

治疗方法:选穴:足三里、绝骨。施灸程序:一般先灸足三里,后灸绝骨,每周1~2次,每次一穴(双穴),每穴灸1~3壮,两穴轮换,以10次为一个疗程。方法:患者到来后,休息20分钟,然后测量血压。灸治一般采用卧位。选定穴位后,用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在穴位上涂薄凡士林油膏,将米粒大小之艾柱直立于穴位上,用香点燃,待艾柱燃烧至皮肤时,用手指在穴位周围抚摸、拍打,以减少其灼痛感。灸后局部可见有小水泡,可以消毒敷料覆盖,防止感染。如灸疮化脓,可在原穴稍向下移,继续灸治。灸疮每日更换敷料1次,一般在4~6周结痴自愈。经临床观察,灸后起泡化脓,破溃与不破溃者效果无明显差异,但灸后仅有焦痕、无水泡化脓者,疗效较差。在疗程结束,停止灸治后,每月测徽血压1次,作较长时间观察。经1个疗程艾灸治疗,血压未降至正常者,休息1至2个月后,可再进行第2个疗程。

治疗结果:本文61例高血压患者,在艾灸前平均收缩压为188毫米汞柱,经艾灸治疗后降为128毫米汞柱,平均下降6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艾灸前平均为107毫米汞柱,经艾灸后降为89毫米汞柱,平均下降18毫米汞柱。61例虽然发病年限不同,但经艾灸治疗,无论血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3.45%。

10.灸百会降血庄的临床观察 于书庄 上海针灸杂志 1988(2):9

治疗方法:始则采用隔姜灸法,在灸治过程中,观察到从艾柱点燃至底部病人才有热感,从而提示艾柱灸,从尖部至中部是无效的,有效部分是底端,故改用艾条雀啄灸法,即将点燃的艾条,从远处向百会穴接近,当患者感觉烫为一壮,然后将艾条提起,再从远端向百会穴接近,同样患者感觉烫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10次为10壮。两壮之间应间隔片刻,以免起泡。灸后宜根据血压变动情况,可日灸一次,间日一次,或待血压升高时再灸。

治疗结果:本组10例患者,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6.9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1mmHg。经统计学处理,收缩压及舒张压在灸百会前后比较均有极显著的差异。

https://p.pstatp.com/large/f7a0002666a36f6421a

http://p3.pstatp.com/large/f7700053a7523632a05

第四届国际灸法大会·贵宾专用高档礼品盒

· 规格:30×150mm    · 重量:50克 /支

           · 包装:5支 /盒           · 原料:九头仙艾·并蹄艾

· 艾绒:手工绒20:1      · 售价:¥999元

http://p2.pstatp.com/large/f7b0004f1f3e33f81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

《保健艾灸师》

(艾灸创业、艾灸保健、艾灸考证)

《保健艾灸师》已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艾灸从业人员有了正式国家身份,持证上岗已是大势所趋!

    为配合保健艾灸师职业资格证的全国推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保健艾灸师》规范化技能培训项目,面向全国进行培训与考证。目前考证班每月分三个班级:

【1】艾灸全能创业班:

开课日期:每月1~21日,21天

学习费用:15800元(含证书)

适合人群:艾灸馆开店、创业人员

【2】家庭艾灸保健班:

开课日期:每月15~21日,7天

学习费用:5980元(含证书)

适合人群:家庭艾灸和自我保健人员

【3】单纯艾灸考证班:

开课日期:每月19-21日,3天

考证费用:3980元(含证书)

适合人群:三年艾灸经验或临床基础,或参加过CETTIC灸疗师培训及其他相关艾灸培训,单纯考证的。

官方客服  大医堂集团电话/微信1381040262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保健艾灸师》培训考证班,每月1日、15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灸保健推广委员会负责全国培训,每月21日北京大医堂培训机构负责全国统一考试。了解艾灸培训详情请加微信/QQ:1228882929;有任何艾灸养生问题,欢迎加微信:13810402629咨询。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咨询艾灸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263e687600b84

 ◆ 

专业艾灸培训

1、国家《保健艾灸师》培训 考证班(每月15-21日开课);

2、国家《保健艾灸师》全能培训 考证班(每月1-21日开课);

3、国家《保健艾灸师》全国统一考试(每月21日);

4、长蛇灸技术培训班(每月22-24日开课);

5、长蛇灸技术 产品加盟培训班(每月26-29日开课);

6、雷火灸技术 产品加盟培训班(每月22-25日开课);

7、家庭保健艾灸培训班(四天短期速成班:每月15-18日)

 每月1日开课

大医堂·中国艾灸培训领导培训

咨询热线/微信:13810402629

http://p3.pstatp.com/large/102000015726454331f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