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痛经,辩证是关键!导致痛经的原因

分类: 中医艾灸养生 |
灸治痛经,辩证是关键!
中医认为经血运行通畅与否,与气机的畅通调达有密切关系,若气血充沛调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痛经出现;凡各种原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蕴结、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引起经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养,均可导致痛经。
导致痛经的原因有如下4个方面:
1、气滞血瘀:素多抑郁或经行之时复伤情志,肝气郁结,气机阻于冲任二脉,经血流通不畅而导致经行腹痛。
2、寒凝血瘀:多因经期受寒、淋雨、涉水、游泳,或过食生冷,或产时不慎,当风受寒,以致经血受寒凝结,运行不畅,涩滞而痛。
3、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气血俱虚,行经时,血海更加空虚,胞脉失养,加之气虚血滞,无力流通,故而痛经。
4、肝肾亏损:素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亏血少,行经以后,精血更虚,冲任不盛,胞脉失养,不荣则痛。
此外,湿热下注也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若宿有湿热内蕴,流往冲任,阻滞气血;或经期、产后之际,胞脉空虚,湿热之邪乘虚而人,稽留冲任、胞中,湿热与经血相搏结,产生痛经。
现代医学还认为继发性痛经可发生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改变。如子宫周围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对原发性痛经,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因素。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18/1267698aa84241eb9aa151deedf72ba1_th.jpg
灸疗辨证:
1、气滞血瘀型
(1)症状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发性剧烈绞痛,放射到腰、骶部,月经后期,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及腐肉样片状物,经行淋沥不畅。若偏于气滞者则胀甚于痛,可伴有乳房及胸胁胀痛,若偏于血瘀者则以疼痛为主,拒按,经行血块去后则痛减,舌质,或有紫点,脉细弦。
(2)灸疗原则:调气化瘀,活血止痛。以取任脉、足厥阴、足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气海、太冲、血海、地机、合谷、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瘀血较甚者,加中极、经中;②气郁化火,瘀热为患者,加行间。
(5)灸法操作:
①针上加灸:毫针刺用泻法,然后针上加艾圆如莲子大灸之,可灸15~30分钟。
②痛经膏敷灸:取山楂、葛根、乳香、没药,山甲,川朴各100g,桂枝、甘草30g,白芍150g,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共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膏,混入溶于适量95%乙醇的乳香、没药,烘干后与山甲、川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和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瓶备用。于月经前3~5天,用温水洗净脐部后,取上药0.2~0.25g,气滞血瘀型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型用姜汁或酒调糊,敷贴于脐窝(神阙),外用胶布固定。待经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
(6)方义说明:本型为气滞血瘀证,治以调气化瘀,活血止痛。故取气海,因此穴由任脉脉气所发,为诸气之海,善调并振奋全身之气机,取太冲以疏肝理气而清瘀热;取血海、地机以活血散瘀而止腹痛。若瘀血症状严重者,则效法于宋·徐文伯补合谷,泻三阴交之旨,以补上泻下,俾瘀血下行,冲任气血通畅,则腹痛自除。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18/5ad13d41903e4d8f8d6ad50c13e2e8fe_th.jpg
2、寒湿凝滞型
(1)症状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甚则痛连腰背,得热痛减,拒按,经量量少,行而不畅,经色黯而有块;或见怕冷身痛;舌紫黯,苔白腻,脉沉紧。
(2)灸疗原则:温经散寒;解凝祛湿。以取任脉、足少阴、足太阴,足太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关元、大赫、三阴交、肾俞,次髎、十七椎下。
(4)随症加穴:①小腹绞痛者,加中极、地机;②经行后期量少夹块者,加天枢、水道。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2次。
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或蚕豆大,每日灸治1次。
(6)方义说明:本型为寒湿凝滞之证,治宜温经散寒,解凝祛湿。故取关元,肾俞灸之,以温补下元,振奋肾阳而祛胞宫之寒湿,取大赫、三阴交及奇穴十七椎下,以调气活血,独取次髎温针灸之,以解寒凝而止痛。
3、气血虚弱型
(1)症状表现:经期或经净后一二日小腹绵绵作痛,小腹及阴部有空坠感,喜温喜按,月经量少,经色淡红,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质淡、舌体胖大而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气养血。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脾胃俞募及膈俞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胃俞、中脘、章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隔俞。
(4)随症加穴:①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②心悸失眠者,加神门、太溪。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同“寒湿凝滞型”艾条温和灸法操作。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5穴,先以毫针刺用补法,然后将莲子大的艾圆置于针尾上点燃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6)方义说明:本型为气血虚弱之证,治宜补气益血。由于肾间动气为十二经之根,是开发元气从三焦之道而通达周身,并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元气不足则脏气虚惫,故取气海灸之,以增强元气而温养胞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章门、胃俞、中脘以俞募相配,而调整脾胃之功能,俾脾健胃和,得谷者昌,则气血之生化有源。取足三里,三阴交以补气活血,则有助于脾胃之生化。血之会穴膈俞以养血补血。诸穴协用,共奏补气益血之效。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418/e09463e5d6d949abb988047706136221_th.jpg
4、肝肾亏虚型
(1)症状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淡红,无血块,腰膝酸楚,夜寐不酣,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2)灸疗原则:滋养肝肾。以取足少阴、足太阳、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肾俞、肝俞、血海、三阴交、太溪。
(4)随症加穴:①小腹隐隐作痛者,加气海;②腰酸膝软者,加腰眼、足三里;③夜寐不酣者,加神门。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参照本节“气血虚弱型”艾卷温和灸法操作。
②针上加灸:亦参照本节“气血虚弱型”针上加灸法操作。
(6)方义说明:本型为肝肾不足之证,治宜滋补肝肾。由于人身三宝精气神,而肾藏精、藏志为精神所舍,元气所系之脏,;其经脉上行与任脉交会于小腹,故取足少阴肾经之原穴与肾之背俞穴肾俞相配,以滋补肾精而固其本。取肝俞、血海,三阴交,以滋补肝肾而活血通经。
专业艾灸培训
1、国家灸疗师考证培训(悬灸师培训、雷火灸培训);
2、特种灸法培训——长蛇灸药物铺灸疗法培训;
3、特色灸法培训——药物脐灸法;
4、日本捻灸技术培训:传统麦粒灸、线灸捻灸方法与临床实操培训。
5、家庭实用艾灸培训班(三天短期速成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保健艾灸师》培训考证班,每月1日、15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灸保健推广委员会负责全国培训,每月21日北京大医堂培训机构负责全国统一考试。了解艾灸培训详情请加微信/QQ:1228882929;有任何艾灸养生问题,欢迎加微信:13810402629咨询。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咨询艾灸

◆ ◆ ◆
专业艾灸培训
1、国家《保健艾灸师》培训 考证班(每月15-21日开课);
2、国家《保健艾灸师》全能培训 考证班(每月1-21日开课);
3、国家《保健艾灸师》全国统一考试(每月21日);
4、长蛇灸技术培训班(每月22-24日开课);
5、长蛇灸技术 产品加盟培训班(每月26-29日开课);
6、雷火灸技术 产品加盟培训班(每月22-25日开课);
7、家庭保健艾灸培训班(四天短期速成班:每月15-18日)
大医堂·中国艾灸培训领导培训
咨询热线/微信:1381040262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