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超高龄复发性房颤、房扑验案
(2014-06-27 20:09:24)
标签:
转载 |
超高龄复发性房颤、房扑验案
作者:李进(北京仁医堂) 史载祥(中日友好医院)
在全球范围内,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正在不断增加,根据2013年12月17日发表在《Circulation》的一篇文章的最新分析,心律失常将对患者残疾和死亡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在全球共有3350万人患有房颤,占世界人口的0.5%。这一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证实了“房颤正在全球流行”这一情况的出现。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6%。
房颤危害巨大,尤其老年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较高,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的超高龄患者则升高到23.5%,接近1/4,房颤使心力衰竭患者的4年内死亡风险增加52%,使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增加1倍。
在阻击房颤的战役中,现代医学发挥着主流作用,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在应用和疗效上还难以让患者满意。一方面,在老年人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房颤复发十分常见,长期应用胺碘酮导致的心脏外副作用较严重。
另一方面,尽管非药物的治疗近年来迅猛发展,尤其射频消融极大地挽救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但仍然存在技术的局限性、高昂的费用、手术风险、早期及远期复发等问题,尤其超高龄患者复发率达60%,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有专家对反复的房颤消融感慨:消融术后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如何收场,我们把心房消融到没有电活动、没有机械活动,即使房颤消失,心房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那我们消融的意义何在?
中医数千年来治疗心悸、怔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超高龄患者从整体辩证出发越能发挥其优势,值得探索。现分享史载祥教授治疗超高龄复发性房颤、房扑验案一例:
乐某,男,80岁
2013-11-12首诊
心悸,怔忡,劳累后加重,伴气短一个月,加重一周
2013年10月中旬,出现持续性心悸,劳累后加重,伴气短。2013-11-7ECG提示房扑,ST-T倒置低平。既往窦性心动过速,平时服用倍他乐克,发现房扑后,改服阿尔马尔。
既往:2011年阵发房颤,2012年10月行射频消融,2012年11月复发,行电复律后缓解,期间服用倍他乐克。抑郁症数年,平素服用百忧解。高血压病,服用络活喜。
刻下:心悸,怔忡,气短,畏寒,大便常,纳可。BP:160/90mmhg,心室率:102次/分。面红,舌嫩红苔黄腻,边暗,舌底静脉迂曲。脉弦滑数,尺弱
辨证:气陷血瘀,阴损及阳
治拟:升陷祛瘀安神复脉
生黄芪 20克
桔梗 10克
炙甘草 12克
麦冬 15克
红枣 15克
黄酒100ml泡药煎服,日分三服,七剂
2013-11-19复诊
服药后,气短乏力、心悸明显改善,血压124/70mmhg,ECG:房扑,ST-T明显改善。有两日心悸未发作。餐后略烧心、反酸。
舌嫩红,裂纹,瘀暗,苔薄,舌底静脉迂曲。脉弦滑数,左寸不足
上方改:生黄芪 30克
知母 20克
升麻 10克
党参改西洋参 15克
加灵芝3克
十四剂
2013-12-10心悸、怔忡一周来未发作。上方继进。
2013-12-30复查ECG:房扑消失,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回访半年,心悸气短未复发,心率82次/分,律齐。ECG检查提示:窦性心律
本案患者2年前因阵发房颤行射频消融及电复律治疗,平素服用倍他乐克;此次心悸气短来诊,ECG为房扑,ST-T改变,异常Q波。史载祥教授采用升陷祛瘀法,合用炙甘草汤,升下陷之大气、通痹阻之心阳,不仅症状明显缓解,且ECG检查为窦性心率,未见ST-T异常。
心律失常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面,虚者气、血、阴、阳,实则痰、瘀、火、毒。本案不仅舌脉症均提示气陷血瘀,ECG中低电压和ST-T改变也印证供血不足。气虚之极乃至下陷,血瘀癥积非一般化瘀能及,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必须祛瘀乃至逐瘀。因此,采《衷中参西录》升陷祛瘀之法,黄芪为君,以势如破竹之“箭”,攻城拔寨;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可养阴益气,辅佐、佐制君药;升麻、柴胡、桔梗各升脾胃、肝、心之气,且柴胡“主心腹……推陈致新”,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惊恐悸气”;又心之脉络受邪,多久病沉疴,三棱、莪术祛瘀消癥,且《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疼,一切血凝气滞之症。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炙甘草汤主“脉结代、心动悸”,阴阳双补,复脉安神。
史载祥教授认为,高龄、超高龄心率失常患者,往往多脏器功能低下、衰减,西药治疗受限,不良反应增多,射频消融治疗适应症受限,复发率高,而中医治疗从整体观察出发,调整脏器气血升降及阴阳平衡,或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史载祥教授总结前人经验,结合高龄患者气陷、血瘀、脉损的病机,拟定升陷祛瘀法。升陷祛瘀的独到之处是,在一般程度的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改善整个机体气、血、水的代谢,以及气机的升、降关系,使气行血畅瘀消,改善临床症状和客观指针,减少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