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诗中的神话传说——巫山神女

(2010-03-13 12:40:16)
标签:

杂谈

分类: 阳光下

 http://file:///d:/my%20documents/3.jpg

http://file:///d:/my%20documents/2.jpg

                           中国古诗中的神话传说——巫山神女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含丰富的历史典故、前人经典诗句,其中更不乏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不仅记载早,品类多,而且不少古老的神话,中国远古一些著名的神话,如关于大禹、黄帝(轩辕氏)、女娲、伏羲、盘古、夸父等神话,还有关于舜、蚩尤、后羿、启的神话。了解这些神话传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词。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鸟”,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信。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

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见的还有:“沧海桑田”、 “烂柯人” 、“回雁峰”(相传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达返回故国的愿望) “桂魄”、“蟾桂”、 “化鹤”、“归鹤、“赤松子”(指仙人,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 “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 “天狼”、 “折桂”。这些蕴含丰富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成就了很多不朽的诗人,像秦观、刘禹锡,崔颢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另一个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巫山神女。“巫山神女” “云雨巫山”“云雨”,多用来咏怀与巫峡有关的古迹,或写男女恋情。这是一个怎样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山经》中描述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蘨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魅于人。”在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到:“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末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化为草,实为灵芝。”而真正使之广泛流传的是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据研究屈原的《九歌·山鬼》中山鬼的原形即为巫山神女,其 “采三秀兮于山间”中“三秀”即神女所化。

下面的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巫山神女有感,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情感与理智的空间,品味诗人遭遇下的所抒所感。

                                                巫峡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经巫峡时。诗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馆学士调出为梓州司法参军,是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带有贬谪的性质,因此心境郁悒,沿途写下的几首山水诗都有忧郁不平之气,而本诗是较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灵活动的一篇。尤其是“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更是表现了诗人的迁谪不得志。
    诗人遭到政治上的打击,远贬殊方。此刻面对巫峡风波之险,自然就联想到仕途的凶险莫测,于是一连串的感触油然而生。诗人由行舟所历的天险联想到宦途所遭人祸,就信笔借行舟为喻,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前十二句都表现了积极的心态,但是其后几句却显失落。在这种心情下,听到峡中凄厉哀绝的猿啸,他不由得一阵伤感,潸然泪下了。《水经注》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在这里将典故与现实、环境与心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联想丰富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对作者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这首七言律诗《入峡次巴东》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7年),诗人白居易赴忠州任途中。这两句是说,奉朝廷之命,到忠州上任,奔波万里过了三峡;全家人今后的生活,都寄托在这只船上。沉郁之情稍解,心境已见开朗,语意显得自然。

巫山高

【唐】陈陶

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和云赐瑶姬。

                                 花宫磊砢楚宫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无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

青鸾不在懒吹箫,斑竹题诗寄江妾。

飘飖丝散巴子天,苔裳玉辔红霞幡。

归时白帝掩青琐,琼枝草草遗湘烟。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公元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这首《巫山高》从首句“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和云赐瑶姬”和“秀色无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从巫山神女入笔,处处流露出淡淡的愁绪。

    在这些用巫山神女的典故的古诗中最喜爱的就是李白的这首《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另外,巫山神女更被认为是中国爱与美的女神,现代学者叶舒宪所作的《高堂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爱与美的主题》以及《千面神女》就是关于巫山神女这个从灵性神话中走出来的人物做了较好的研究。关于巫山神女的文化繁多,想更深入了解却需费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年03月04日
后一篇:大周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