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第五届汉语言文字学研讨班在河北师大如期举行,笔者有幸加入此次研讨班并参加了28日下午的研讨会,会上来自广西的冯娜同学提交的论文是《采莲赋中”尔其“与”束素“正解》。当时我很耐心的听完她的论文报告,但苦于时间有限,我当时没有来得及跟她讨论。于是乘着这几天空闲,把我的几点思考写下来。
我最早知道《采莲赋》是通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先生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写道:”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一看到这段话便喜欢上了,以前还以为这是全文,直到上了文学史的课,才明白过来它只是节选而已。现摘录此赋以飨读者: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食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枉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南朝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采莲赋》作为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的小赋,通篇语言整饬优美,音律协调,富有江南生活的气息。无怪乎清人许梿在《六朝文絮笺注》卷一曾高度评价它说:“体物浏亮,斯为不负“。朱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它,也足见先生对其的喜爱。
冯同学论文中将”纤腰束素“的束素理解为纤细的腰肢上裹挟着一条洁白的带子,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先来追溯”纤腰束素“一词的来历,它出自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东家有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我翻检了一下前人的翻译,他们总把翠羽、白雪理解为定中结构,翠色的羽毛,白色的雪;束素、含贝理解为动宾结构,束着白色的绢帛,含着贝壳。这都是误解,其实他们都是状中结构。宋玉作为继屈原之后的辞赋大家,辞赋的语言十分整饬和优美,既然他不惜连用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四个词语,那就说明它们的语法结构应该是一致的。即用翠羽、白雪、束素
含贝四个状语来形容和勾勒东家女子的眉、肌、腰、齿。我把它翻译为:”她那眉毛如翠鸟的羽毛一样光鲜、肌肤如白雪一样通透、纤腰如一束绢帛那样细腻柔软、牙齿犹如洁白的贝壳整齐的镶嵌在口中。如此倾国倾城的美貌,嫣然一笑间,怎能不令阳城和下蔡的男人们为之倾倒!”如此一来“纤腰束素”就不一定要作“腰上裹挟着一条洁白的带子”那样狭隘的理解了。就算回到《采莲赋》的文本语境,去采莲的所有女子也没有必要都在腰间系一根白色的带子啊!更何况梁元帝萧绎在此化用宋玉描写东家之子美的典故,只不过是用纤腰束素来指代美貌的女子罢了。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也不乏其例。
先秦时期的《战国策
楚策》中:“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其中的细腰也是指代拥有细腰的人,只不过楚王喜欢拥有细腰的人时不分男女罢了。于是就有了
南朝 张率
《楚王吟》:“相看重束素,唯欣争细腰”的讽刺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楚王好细腰,宫中尽饿死“的典故。
为了更形象的说明纤腰束素是细到了何种程度,我们可以引证南宋刘克庄的一首词《清平乐
宫腰束素 》: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腰细得居然能够轻而易举的举起来,为了防止其人被风吹去,还要筑个避风台来藏住,虽然略有夸张之处,但作为读者的我们依然可想见古人对细腰女子的爱护与思慕。
综上所述,无论是”腰如束素“,还是”纤腰束素“,抑或是”宫腰束素“,都是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女子的美和指称美貌的女子。不可断章取义的将其解释为纤细的腰间裹挟着洁白的带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