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滕王阁有感
昨天天气格外好,不冷不热,最适宜出行。早晨去公司交完了个人材料,就想着顺便去榕门路买点宣纸回来练字,一去那,宣纸没买成,倒是被滕王阁的美景吸引了,云雾笼罩下的滕王阁着实令人着迷。虽为南昌人,但从未这么近距离的看着滕王阁,以前忙于家里的事情以及读书,很少出门走走,这一次既然来到门口,决不能错失这样一个好机会。便拿着剩下的一张学生证复印件到售票口买票,不曾想毕业了,既然还能享受一次学生半价的优待。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自然是飞阁流丹,突兀挺拔的滕王高阁。这座始见于唐朝的雄伟建筑,见证了南昌这座历史名城的风云变幻以及沧海桑田,站在这座历经29次重修不倒且雄峙西江边的楼阁,心里想的倒不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而是能工巧匠们是如何巧夺天工的打造出这么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楼阁!
登上一楼以后才发现滕王阁的古韵早已荡然无存,原本想象中的层层玉阶,换成了现代化的楼梯和电梯,只有书写在柱子上的几副对联以及华夏圣旨展览馆那些锈迹斑斑的兵器盔甲和科举试卷还残留了点韵味。既来之,则安之,不能欣赏古建筑的内部格局,那就退而求其次,学习学习无数文人骚客为它留下的笔墨吧!
滕王阁因王勃的序而出名,阁中有一副诗人马萧萧撰写的对联“高阁凌云王勃序,大江泻地杜陵诗”可以想见“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滕王阁序》在诗圣心中的地位。因此,文人墨客们为其赐墨宝时总离不开这篇序。
如:
江峰青撰的
有才人一序在上头,恨不将鹦鹉洲踢翻,黄鹤楼捶碎;
叹沧海横流无底止,慨然思班定远投笔,终子云请缨。”
胡寿椿的
楼阁重新,对南浦西山,形胜平分吴楚界;
宾朋如昨,想词宗武库,襟怀高挹古今秋。
潘力生的
高阁识中兴,耸翠流丹,把酒试论陵谷变;
骚坛驰夙誉,长天秋水,凝眸不尽古今情。
李文敏
文章有神,载地灵天宝以传,阅世千年,依然见画栋飞云,珠帘卷雨;
湖山无恙,擅楚尾吴头之胜,凭栏四顾,况更睹金绳摩汉,铁柱凌霄”。
刘坤一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周峋芝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以上对联都是化用了滕王阁序中的句子来创作的,我最欣赏刘坤一的作品,其次是李文敏和胡寿椿的,刘化用的不留一丝痕迹,切贴切自然,李的霸气十足,但略显夸张,胡的境界宏大,周的现实感很强,江的情绪饱满!此六幅对联是我印象深刻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副对联是刘于浔撰的写滕王阁重修后的面貌以及化用明太祖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后在此庆功的历史典故,将滕王阁的历史与现今相融通,给人予历史的厚重感,联文如下:
重看杰阁临江残劫喜全消,留得湖山真面目;
回忆连樯拒敌十年经百战,合当歌舞起楼台。
连樯指的是桅杆相连。形容船多。它出自郭璞
《江赋》:“舳舻相属,万里连樯”遥想当年,鄱阳湖一战,朱元璋十万水军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历时十载,才真正击败了陈友谅,可以说这一战奠定了明朝的根基,倘若朱失败,那将又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各自为王,统一的大明朝将不复存在,因此刘于浔先生认为应当在此宴群臣,起歌舞!名楼配真名士,这是千古通律。
忽然想起一件趣事,阁中有一块白棟才书写的匾额“西江第一楼”,很多游客都把他念成“江西第一楼”,其中有个小孩对着匾额问妈妈,这从右往左念,明明是“西江第一楼”西江在哪?妈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请导游来帮忙解释,哪知导游也一脸茫然,原来导游只负责景区壁画和历史典故的讲解,对书法和对联全然不知,这也可以看出旅游工作人员对景区文化挖掘得还是不够深入,我留心观察了一下,他们的讲解的词也是千篇一律,与背书稿无异。为了满足小孩的好奇心,我豁出去了,走上前,告诉他,西江指的是长江,长江发源于西部的青藏高原,水从西而来,因而又称为西江。“西江第一楼”指滕王阁是整个长江流域内最出名的楼,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慕名来登临,小孩天真的答了句:原来如此!
其实要追溯“西江”一词的来源,可供引证的文献是南宋张孝祥的词作《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人以极大的气魄想要饮尽洞庭湖之水,胸襟之大,想象之丰富大胆,都足以令人佩服!洞庭湖也属于长江流域,统称其为西江,更见词人词境之开阔与雄浑。
“西江第一楼”的匾额之下还有一副精美的对联:
结构鼎新依然飞阁流丹层峦养气;
贤才辈出不让睢园绿竹邺水朱华。
阁中还有许多用古文字书写的对联,由于是临兴而去的,没带笔和照相机,有些字认不全,就不能完全记下来,实为一大憾事!滕王阁之所以出名,就出在文化底蕴上,而对联和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景区对其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我发现其实有些游客还是对对联感兴趣的,只是发现念的时候有些字不会念,要面子的心理就作怪,赶忙走开。建议景区应该在对联的旁边附加一块用楷体书写的字板,这样让游人不仅可以领略书法艺术的飘逸空灵,还能明白它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驻足良久,而不是走马观花!
不知不觉在里面竟然呆了四个多小时,整体感觉还不错,无愧于“千古雄文千古阁,四时胜景四时情”的美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