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创造性景观表现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苏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拼图教学实践为例

标签:
景观都市主义 |
分类: 发表文章 |
1
国内目前开设风景园林(景观)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于各农林类、建筑类、综合性以及艺术类院校中,虽然由于学科背景、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等差异,不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各有侧重。但是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已成为各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及其职业生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学科领域及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如何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何更新变革?已成为当下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急需解决的新命题。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教学一是注重结果导向,教师通常以图面效果好坏作为评判学生设计能力强弱的标准。由于教师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对设计过程的关注,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为投其所好而去模仿甚至抄袭;二是尽管部分教师意识到了设计过程的重要性,但由于认识不够全面,设计过程往往局限于设计所用的时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提交“一草”或“二草”,将过程设计理解为一个线性过程。然而设计是一系列抽象的,并具有逻辑性的“自组织”过程。因此线性思维下的设计教学同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传统设计表现中普遍采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透视图,追求的是制作上的精细,表现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形式,可是无论出图的效果是如何唯美也只是作图手法熟练程度的差别,思维模式上并没有质的飞跃,这种工匠式的作图方式和表现手法或多或少的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再是呈现单一或静态“画境园林”(Picturesque)的学科,而是需要针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不确定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由于传统的设计教学不擅长揭示场地中的自然、文脉、社会矛盾和环境问题等隐性力量及潜在关系,学生即使知道设计需要结合场地,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无法深入地将场地作为内外联系的有机体来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风景园林设计教育体系不应故步自封,需要吸纳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原有体系做进一步丰富补充。拼图(Mapping)作为一种设计的思维模式或媒介,一种对话与沟通的有效手段,能通过揭示景观产生的前因后果,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平台,是一种值得当代景观设计师和风景园林教育者研究和实践的设计与教学手段。本文通过介绍“拼图”的方法和内涵,论证拼图教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意义所在,并以此作为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一种创新和创造性教学手段的探索。
2拼图表现与设计过程
2.1
图1:“长屋洞” |
图2:“燃烧” |
拼图的特征之一在于时空的多维性,它摒弃了传统制图的单一视角,突破了传统图面表现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图面超越了常规的2维维度。以科纳的“长屋洞”(Longhouse
Cave)
2.2
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是从发现问题需要设计干预时起,通过复杂思维最终确定方案的一系列活动。受自然、人文和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现代设计已超越个人偏好或直觉的设计理念,从一个高度个性化、直观的过程,转向以理性目标和客观证据作为决策基础的过程。设计由此被描述为发现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最终生成方案的过程。表1列举了设计者逻辑思维下的设计过程的发展。
时间 |
人物 |
设计过程 |
|
1950 |
诺曼·牛顿 |
|
|
1960 |
佐佐木英夫 |
|
|
1963 |
约翰·克里斯·琼斯 |
|
|
1973 |
布罗德本特·杰弗里 |
|
|
1989 |
马尔斯 |
|
|
表1: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设计过程(作者自绘) |
|
||
虽然各家的步骤略有不同,但体现在设计活动中,这些步骤在帮助构建并解决复杂问题、为20世纪中后期设计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基础,至今仍影响着当代设计创作的范式。然而,设计最终实现的方式是具象的实体而非抽象的思维,如何通过适当的媒介将一系列设计思维过程映射于图面之上成为20世纪末设计师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最先将拼图引入设计过程的先锋实践者科纳认为,拼图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超越纯视觉的方式,它展现的图像不仅是设计的形式或表象,而是借助异质性元素的组合来描述项目展开的过程和实践的步骤。上述科纳绘制的美国大地景观拼图作品正是这样揭示了场地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将拼图视为设计过程中最具造型力(Form making)和创造力(Creativity)的行动。
3
自2012年起,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对本科生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大三的设计课程中加入了“拼图”的内容,并采用理论讲解(Lecture)和实践(Studio)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3.1
3.1.1
传统上以单一结果为导向的设计教学模式缺少对“设计过程”的训练,学生容易将景观设计理解为表象的呈现,学生往往对场地的调研不够深入,其结果通常是一个与场地不太关联的图案组合和构图设计。而现代设计是以基地的自然和文化过程为出发点,好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场地的唯一,因为这样的设计连接设计和它们的生成逻辑、属性和受到影响的解码。拼图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自主选取中国大地上一处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例如都江堰、坎儿井、茶马古道等)作为成功案例进行解读,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进行“再”发现,并利用拼图的表现手法对这些独特景观背后的形成逻辑关系进行“再”表现,即揭示自然、社会及文化如何介入并构建一个承担社会、经济、文化的复杂综合体。拼图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信息,获取对场地的认知,剖析出自然、人类及其行为活动在大地上所留下的痕迹,是根据现有结果(现状)反推其成因的过程。这种教学手法打破了传统以结果导向教学模式,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景观生成时空过程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过程思维的能力。
3.1.2
拼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避免了平铺直抒的叙述,场地中客体元素的选择以及异质元素的关系;一张图片的位置、大小、颜色绝不是感性的随机摆放,而是遵循着场地的内在章法及其与其他他图片潜在联系精心设计的。学生在制作拼图时要经过调研(基地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取舍(选择重要的,而舍弃相对不那么重要的),最终编织出能够展现基地内与外、整体与局部、局部与细节之间关系,一个艺术性和逻辑性高度同一的作品。
3.1.3
传统的设计制图都是从一个相对位置来描绘空间,表现确切性和可预见性,代表的是一个静态的和永恒的空间,是人眼所能够观察到的是一个由固定的、精确的画框所框定的景色;而拼图探究的是空间复杂的异质性,因此是非等级的一个多视角、多重内容,物质但不总是物质(还包括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化着的,同时在不同的信息、时空和尺度间跨越的事物。拼图用图解的方法替代冗长的文字表达来展示场地中庞大而复杂的信息,这种多角度、混合性的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对场地认识的深度,学生通过拼图对场地进行感知和对其发展过程的进行推演,实现对场地的解构与重组,进而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3.2
3.2.1
理论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景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表现技法和手法,充分理解景观表现的内涵和目的,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解从18世纪晚期至当代,景观表现技法在欧美的发展历程:包括
第二部分通过案例,讲解当代以信息图表(Infographics)、层叠(Overlaying)、图解(Diagram)、剖面(Section)和拼图(Mapping)为代表的5种景观表现手法在设计中的应用,并以此说明景观表现不仅是为了追求新颖的表象,更是为了分析场地的现状、展示基地的演变过程,解释内外因果关系的途径或媒介。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理解设计师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所展现的内容终将服务于对设计可能性的探索。从而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设计思维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加深设计不是特定的结果而是不断发展过程的认识。
3.2.2
作为拼图课程的第二个环节,实践操作(Studio)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思考、推理及表达能力,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设计思维,具体有以下三个步骤:
(1)信息搜集与取舍
学生需要用“再发现”的视角审视自己所选择的人文景观,通过大量查阅包括文献类、图像类及数据类等相关资料,对场地中的地形地貌、历史变化、人工与自然演替及相关细节等方面的内容有较为深入的认知之后,再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初步确定“再发现”的内容;
(2)逻辑推理与演绎
基于步骤一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学生可以从场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人文风俗等方面着手,寻找出一条或几条清晰的逻辑路线,用来阐述景观形成的前因后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整理和加工,剖析事物的内、外在联系。该过程注重训练学生对图像、文字的理解以及比较、组合、演绎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3)拼图与再表现
学生通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景观表现技法和制图软件,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尝试将场地的发展过程依据拼图逻辑进行“再表现”。以“抚顺西露天矿”作业为例,该作品从其地理信息及演替过程出发,首先绘制出西露天矿的地层图(图3)及岩石分层示意图(图4),用来揭示矿坑地表的结构轮廓和开采的垂直深度,并以信息图表的形式绘制出了产煤量分析图(图5),用产煤量的增长反应人类生产对西露天矿的介入和影响。关于西露天矿内部的生产运输方式与路线的表达,作品用天矿肌理层次为底,用颜色区分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路线,对南北矿区、不同高度之间的运输差异进行的深层次阐述(图6)。其次,作品将矿坑中各种劳作场景,通过时空间过程串联成一个个故事情节:将矿区不同时间、空间角度的图片进行拼贴,全面且清晰地表现出矿坑的纵深感和层次性(图7)。而粗犷的、近乎野性的地表纹理,反映的是矿坑在经历了百年的开采后所暴露的生态问题。同时用不同年代的图片叠加,伴随每年开采量及开采矿物种类的图解,来展示西露天矿的演变过程。在多次尝试与修改后,拼图将隐匿在照片和文字里的信息层层掀起,让受众跟随图解的想象,感受其内外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过程——矿坑最顶部的一圈绿化与内部暴露的肌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渴望(图8);而黝黑脸庞的矿工、运作中的挖掘机、载煤货车压过的痕迹、冒着烟的火车……这些矿坑内曾经在发生的情节,则画龙点睛地表述了西露天矿劳作的艰辛(图9),在多维度解读景观的动态演变及揭示景观深层次的内涵的同时,也丰富了图面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http://s2/mw690/001RmD7rzy7ogkdIXzX91&690
图3: |
|
图5:
图8: |
|
3.2.3
以上3个实践操作步骤伴随着评图环节同时进行,并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完善拼图作品。此环节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涉及“直观交流评图”和“自主探究评图”两个步骤。学生首先对自己阶段性成果进行讲解,阐述其作品制图过程,分析图面的生成逻辑。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讲述和画面表达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点拨,这一步骤称为“直接观察评图”。汇报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反馈意见,重新审视自己作品中的不足,并自发的进行改进,这一步骤称为“自主探究评图”。在教学过程中,这两个步骤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交织,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有助于完善拼图的新认识、新理解和新手法,而老师则主动和同学进行交流,帮助和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的提升。
4
实践证明,创新性的拼图教学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设计水平。在2017年IFLA亚太地区设计竞赛中,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学生的竞赛作品《Back To Lake》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该作品获奖的原因不仅在于紧扣参赛主题,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拼图呈现出的逻辑思维和设计表达:设计首先交待了整个太湖的水体环境、渔业和生物种群结构关系,结合数据分析了太湖鱼种群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其次,出于对三山岛渔民的生活需求、经济效益和安全方面的考虑,以及从改善鱼群生存环境出发,重点研究了三种生物(鲌鱼、银鱼、白虾)的生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基于葑田模式的多功能、模块的开发和创新,以葑田为媒介来对接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并以此作为两者互动并产生积极影响的催化剂。最后,通过以过程和功能的设计最终实现农渔共生、优化种群结构,结合场地人的需求和生境营造需求设计了七种葑田模块单元,解决了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让三者产生良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应用拼图的过程思维,该作品表达的并不是某一具体或特定的结果,而是将场地调研、问题分析、构思生成过程化,使受众在阅图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场地的矛盾点、设计的出发点以及应对的措施(图10)。http://s9/mw690/001RmD7rzy7ogkWopII98&690
图10:
5
苏州大学的拼图实践课程采用“Lecture + Studio”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设计创新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设计潜能。总结起来拼图的创新和创造性价值包括:
(1)一种非等级的混合表现方法
传统的设计制图,表现的是设计方案的最终结果,追求的是完整、静态和永久的确定图像。这样的制图反映的不仅内容单一,操作步骤也相对固定,无法与变化多端现实世界相吻合。作为方案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拼图将场地研究和方案构思视为一个整体,被用来说明基地调研与设计形式生成之间的逻辑关系。它融合了常规的表现方法和常规的设计图(如平面,地形图和航空照片)以及非常规的、抽象的、不太直截了的当代表现形式(如图片、图表和图形符号、光和纹理条件相结合的透视图),并以此生成一个新的非等级的混合表现方法。
(2)一种设计的工具或媒介
如果说文字是解读小说家思想的工具、五线谱是传递音乐家情感的纽带,那么表现则是设计师展现其思维的载体。拼图承载的功能在于将一系列具象与抽象的元素转换为可视语言,是一种设计思想的载体和设计表达的媒介。作为一种创新和创造性的活动,拼图首先是一个设计的起动装置,通过它基地的信息可以被提取、分析、取舍和存储。其次,它又是一种设计工具,被用来激发设计师的直觉和主观能动性。最后,它还是一种沟通的手段,被作为设计师自身及与受众者之间交流的纽带,拼图在向受众者传递复杂信息的同时,也投射出制图者头脑中的想法与理念,包括图面背后的潜在含义与逻辑。
(3)一种设计的推演过程
如果将设计和数学中求解的过程进行类比,问题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其演算的过程。设计这一行为正如数学求解的过程,需要一步步推理,最终产生一个与问题对应的解。作为设计师用来阐述设计过程的一种方式,拼图展示了设计生成的过程,设计师可以利用它进行方案的探索、推敲及完善。从设计前期的调研,到场地问题的把握,再到概念生成、方案推演,这种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催生了艺术性和潜在形式产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