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介绍——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2014-03-24 17:28:25)
标签:

景观都市主义

分类: 通知

 

 “景观不是自然风景……它只是地球表面上人造的空间体系。不管其形状和大小怎样,它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空间、或自然环境的某个特征;它总是人造的、总是合成的、总是容易遭受突如其来或不可预见的变化。”

                                                                                                  

                                                                              - J. B. Jackson

 

    “对许多不同专业的人士来说,景观已成为一种透视镜,通过它,当今城市得以展示;同时景观又是一种载体,通过它,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                                                      

                                                                           - Charles Waldheim

 

     横跨多门学科,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景观不仅展示,而且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理想的的载体和发展模式。上半学年本课程将着重探讨景观都市主义与城市规划设计相关联的项目和论文。这些项目和论文均取材于当代的设计文化,并且都是二十世纪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历史案例和文章。课程将采用讲座(Lecture)、讨论(Seminar)和设计(Studio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半学年除讲座之外,课程的成员每周还要求参加以研讨会为形式的讨论课。课程下半学年的设计Studio,每周的重点是探讨动态的生态与环境是如何催生城市形态的发展——基于景观的都市主义

 

第5周             概述:规划、生态和景观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第一部分:景观作为水平场域

第6周             水平场域操作

第7周             分层叠加

第8周             程式化设计

第9周             组织架构

第二部分:景观作为生态系统

第10周            过程形式

第11周            弹性 / 预判

第12周            尺度转换

 

第三部分:协同整合的基础设施 / 动态的城市框架(13-18周)

          ——将苏州南环桥从一个交通枢纽转变为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下半学期设计Studio的重点是对不同界面的景观、基础设施和多尺度的人工环境形式的实际操作。着重通过实践探讨景观和基础设施与在上半学期所学的人工环境形态类型之间的一系列的关联性。

随着理论上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深层和潜在方面的理解和实际中对于不同场地尺度感认识的提高,学生将对各种塑造城市形态结构的基础设施进行扩展延伸学习,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人行道、车行道、城市空间、公路、下水道、排水系统、发电和输电系统等。

本阶段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作为交通枢纽的南环桥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改变或重塑,重建合理的联系性(人流、车流和生态流)。但工作中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致力于各种新型、多功能基础设施形态的生成和发展——因为城市基础设施也需要承担生态和社会服务的责任。为此,设计研究将探讨一系列“软”工程的策略,从而让环境的动态特征在城市建成区中发挥作用。教学的重点将探讨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的共性,以及运用景观基础设施创造新的城市肌理架构的方法。这些训练将会完整地介绍常用于公共领域的尺度和设计工具,包括边缘和内部的公共空间、供人行、车辆、娱乐和雨水的走廊。街道和公共空间类型、导向性研究、定量参数、土壤入渗要求以及典型的城市元素等都将得到重点研究。

同时,弹性和可塑性将是测试和确立较大场地可以优化方案的关键:设计必须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可以长时间保持健康和适应不断演变的场地。这种方法还将重点放在研究如何使一个设计在系统功能上实现协同,而不是设计看上去是如何美观。设计必须是多功能的,即:如何作为一个城市结构性载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设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还是作为区域环境的一部分进行工作的?换句话说,它将如何平衡新的市民使用要求和社会活动要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要求?

 

场地:

苏州南环桥以及周边河流

 

最后设计成果提交日期:6月30日下午5点

 

要求阅读的材料:

1. Corner, James, ed. Recovering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9). See especially:

Corner, James, “Eidetic Operations & New Landscapes.” 153-170.

Berrizbeitia, Anita. "The Amsterdam Bos: The Modern Public Pa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Experience." 186-203.

Wall, Alex. “Programming the Urban Surface.” 233-250.

 

2. Waldheim, Charles.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New York, N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See especially:

Corner, James, “Terra Fluxus.” 21-34.

Waldheim, Charles, “Introduction: A Reference Manifesto”and “Landscape as Urbanism” 13-19, 35-53.

Reed, Chris, “Public Works Practice.” 267-285.

Tatom, Jacqueline, “Urban Highways and the Reluctant Public Realm.” 179-196.

 

3. Julia Czerniak and George Hargreaves. Large Parks (New York, N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7)

See especially:

Lister, Nina-Marie. “Sustainable Large Parks: Ecological Design, or Designer Ecology?” 34-57.

Anita Berrizbeitia, “Re-Placing Process,” 175-197.

Julia Czerniak, “Legibility and Resilience,” 215-251.

 

4.

翟俊. 从城市化的景观到景观化的城市——景观城市的“城市=公园”之路,建筑学报,第507期,2014(01):82-86

翟俊. 协同共生——从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 规划师, 2012(09):71-74

翟俊. 不以审美表象为主导的师法自然 —— 行使功能的景观,中国园林,第26卷,2010(12):36-40

翟俊.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建筑学报,第507期,2010(11):6-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