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王昭君形象初步探析
(2014-07-19 17:23:12)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中文写作案例 |
摘要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生于西汉时期,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她的名字叫嫱。在王昭君的一生中,她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出使边塞进行亲,嫁给了匈奴王父子,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而当时宗亲王室的女子都稀少,也不愿远嫁匈奴。汉元帝意图挑一名宫女嫁给单于,昭君主动请命出使边塞,为和亲做出了贡献。后来,很多的文人墨客为了歌颂王昭君的美貌和她出使边塞为汉朝做出的贡献,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尤其在唐诗中展现得最为典型。后人对唐诗中的王昭君的诗歌也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王昭君的形象也进行了探析,得出了很多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唐诗中王昭君的描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王昭君的形象,展现出王昭君的美丽和勇敢。本文拟通过对昭君出塞的了解,着重讨论唐诗中王昭君的形象写照,从不同的角度展现诗人对王昭君的悲剧人生的同情以及对王昭君勇敢的赞扬。
关键词:王昭君 唐诗 形象 探析
唐诗中的王昭君形象初步探析
后来,很多的文人墨客为了歌颂王昭君的美貌和她出使边塞为汉朝做出的贡献,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尤其在唐诗中展现得最为典型。后人对唐诗中的王昭君的诗歌也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王昭君的形象也进行了探析,得出了很多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唐诗中王昭君的描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王昭君的形象,展现出王昭君的美丽和勇敢。
1.王昭君的生平简介和出使边塞的事迹
王昭君,大多数人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联想到的就是四大美女。其实,王昭君对中国古代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于她的外表。她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就是出使边塞,与匈奴和亲,促使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友好交流,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文化交流上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王昭君出生在秭归,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里。汉元帝建昭元年,王昭君被征选入宫。但是,王昭君在皇宫内一直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关注和宠幸,所以一直在宫中孤独度日。当时,匈奴之间正处于纷争的状态,五个单于互相攻打,纷争不休。五个单于中的呼韩邪单于被打败,于是逃到汉朝来期望获得支援。作为第一个赖到汉朝的单于,呼韩邪单于获得了汉宣帝的热情接见。不仅为他准备盛大的的接待宴会,而且在他走的时候也率领万人送行。面对匈奴缺少粮食的时候,汉宣帝也慷慨赠送粮食。这样的举动让其他匈奴纷纷与汉朝进行交往,促进了匈奴与汉朝之间的交流。
王昭君一直深居宫中,未能得到宠幸。刚巧呼韩邪单于提出了跟汉朝的和亲,那时候的宗亲王室内女儿较少,而吕后也只有一个女儿,舍不得远嫁他乡。宗亲内的女儿也不愿意远嫁番邦,因而当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公主嫁给单于。汉元帝自恃国力强盛,决定在宫内挑一个宫女作为和亲公主。但是宫女们得知要远嫁匈奴,也个个都退缩了,不愿意去那样的荒漠。这时候,王昭君主动请命,愿意充当和亲宫女,自愿去与匈奴和亲。
据说,王昭君出塞的时候,漫天的黄沙飞舞,大雁在孤零零的在空中南飞,那种萧瑟的氛围让王昭君不由得开始感伤,于是弹起琵琶,便有了今天我们读到的《出塞曲》。不仅仅催人泪下,而且寄托了王昭君的凄婉和哀思,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
出塞嫁到匈奴之地,王昭君就被封为了“宁胡阏氏”。她与匈奴王呼韩邪单于的感情非常深厚,并且生下一子,叫做伊督智牙师,也就是后来的右日逐王。不幸的是,三年后单于便去世了。按照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王昭君需要嫁给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王昭君不愿意,也向汉朝皇帝上书请求回归汉朝,但是汉成帝残忍地拒绝了她。于是,悲惨的王昭君只能嫁给了复株累单于,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生育了两位女儿。复株累单于死后,王兆宇才三十三岁,没有了婚姻的羁绊,也正处于年轻力胜的时期,所以她有了很好的参与匈奴政治的机会,在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方面,她确实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后来,王莽,也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的侄子,谋权篡位,并且建立了“新”朝,匈奴怒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因而与汉朝决裂。王昭君看到自己的努力就这样功亏一篑,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服毒而死,她的尸体后来被埋葬在大黑河南岸。塞外的秋天,到处都是一片枯黄的景象,只有王昭君的墓上郁郁葱葱,因而人们称她的墓为“青冢”。
王昭君出使边塞,确实为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和平友好交流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她用自己的青春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亲密交往搭建起了桥梁,但是她最后却在凄凄然中离开人世,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2.王昭君对汉朝的贡献
王昭君一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的主动出塞和亲,解决了当时的益达困扰。然而,她的伟大之处更主要的是在于她出塞和亲以后,让汉朝的文化融入到匈奴文化中,使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更加亲密团结,因而让边塞的烽烟停息了将近了50年之久。王昭君出使边塞进行和亲,不仅仅维系了大汉王朝与匈奴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两地和平友好,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王昭君,协同她的子女们、后孙们以及姻亲们对匈奴和汉族两族人民的和睦亲善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王昭君对汉朝的贡献是巨大的。
元代的诗人赵介曾经把王昭君的功劳与名将霍去病相媲美。而王昭君以其美丽的外貌和勇敢的精神为汉朝与匈奴做出了贡献,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被人们传诵至今。作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伟大女性之一,王昭君的和亲政策却在历代的诗歌中被不同程度地曲解。虽然诗人抒发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但是对于王昭君来说,都是过眼烟云,因为她始终不是一个平凡的在深宫中自怨自艾的女子,而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有勇有谋的女子。她的名字会永垂史册,被后人记住,被后人颂扬。
3.唐诗中描写王昭君的诗句展示和分析
3.1唐诗中描写昭君的概况
在唐诗中,有很多诗歌是来描写昭君出塞的,他们毫不吝啬对王昭君美貌的赞美。但是在大多数的唐诗中,诗人都是以萧瑟而悲观的态度来看待昭君出塞和亲的事情的,很少有完全赞美这段事迹的。诗人东方虬在他的古诗《王昭君》里,毫不避讳地表达:“何须薄命女,辛苦事和亲”。在很多诗人看来,他们对和亲一事都不表示看好,就连诗仙李白也没有对此事有积极的看法。可以说,大多数的唐诗里,昭君是哀怨的,极少有的诗句里表达了昭君美好平和的一面。然而,这样的事情大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无人给出绝对的正确答案。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诗人们对王昭君的事件也争相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风韵,也从深处挖掘了昭君的性格,让王昭君的形象更为深入人心。通常,昭君出塞的诗歌大多是展现的“昭君怨”,诗人也借助这样的怨表达出自己内心不得志的怨。通过古诗词,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慷慨激昂而澎湃的才华,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昭君出塞的看法。
3.2唐诗中描写王昭君的诗句分析
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诗中写道:“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在诗中,杜甫表达出王昭君身处异域,盼归不得,最终悲死匈奴处的凄凉身世。对于一个弱小的中原女子来说,确实是凄惨而痛苦的。在杜甫的眼中,王昭君是一个悲剧形象,是一个悲剧的且值得同情的人物。
唐代诗人张仲素在他的《王昭君》中写道:“金戢归田尽,牛羊绕塞多。”通过短短的二十字,张仲素描绘出了王昭君出塞和亲之后的匈奴和汉朝两地的繁荣景象。边境变得安宁祥和,而汉朝也天下太平。兵器都变成了农具,人们勤于农耕,饲养的牛羊也遍地存在。这是在“昭君怨”中很难得一见的没有悲伤,而是乐观态度的一首唐诗了。
李咸用在他的诗歌《昭君》里面写到:“千秋青冢骨,留怨在胡琴。”他称赞了昭君出塞和亲的好处,却对昭君的处境表示同情,也是对昭君悲惨遭遇的悲叹。
汪遵诗人在《昭君》中说道:“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通过对昭君出塞和亲的自我奉献和牺牲精神进行了夸赞,表示对昭君出塞的勇气的赞赏。
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对昭君出塞发表了自己的诗歌《王昭君》, 他在诗中说:“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汉该诗歌描述了画师毛延寿的画工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但他竟然贪受黄金之贿赂,而不理入选宫女之美丑。王昭君因他的贪腐被埋没,终要手抱琵琶,万里和番,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裏每年仍有像昭君那样被埋没的宫女。虽然表面是谴责的画师,但是实际上是对昭君出塞的同情,表达了王昭君出塞的凄苦之情。李商隐的《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里写道:“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通过对青冢的描写,表达出对昭君一生坎坷经历的同情。昭君却永远埋葬在青冢,无法再回到家乡。出塞和亲,是她一生的悲惨遭遇。
唐人李白在《王昭君其一》描写道:“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他在诗中认为王昭君一旦踏上了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就不会再回来了。汉代的月亮还是会从东海升起,但是昭君却不会再有归来的日子了。严寒的边塞只有雪花当作美丽的花朵,而美丽的昭君变得憔悴,淹没在胡人地区的风沙里。她活着的时候没有黄金送给画师,导致画师把她画丑了,死后只能留下青冢,让人叹息不已。从诗仙李白的诗里不难看出,李白对王昭君的遭遇是非常同情的,整个诗歌里都洋溢着一股哀怨和悲凉的气氛。这首诗里面也包含着一股浓浓的幽怨气息。昭君的凄惨背影彷佛跃然纸上,让人看后心里难过不已。乐观的李白也认为昭君出塞是幽怨而悲惨的。
唐代的刘威也对王昭君出塞事件写下了诗篇《尉迟将军》,他在诗歌里写道:“明妃若遇英雄世,青冢何由怨陆沉。”同样,他认为如果当初王昭君如果生在有英雄的年代,怎么会最后落得一个青冢的悲惨下场。可见,他对王昭君出塞也是持有同情的态度的。
诗人刘沧在他的诗歌《边思》里描写道:“蛾眉一没空留怨,青冢月明啼夜乌。”从诗歌的最后两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青冢的荒凉景象,表达出对王昭君的悲惨一生的同情和哀叹,他也认为昭君出塞是一种“昭君怨”。
李益的《野田行》中,诗句是这样的:“寒狐啸青冢,鬼火烧白杨。昔人未为泉下客,行到此中曾断肠。”通过凄凉的环境的描写,表达出了对昭君出塞的苦涩的情绪的理解和同情。
皎然在《昭君怨》里说道“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因为画师的原因,导致王昭君不被皇上看中,最后只能出塞和亲,这样的悲惨境遇获得了作者的无限同情。
贾岛在他的诗歌《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里说:“渐通青冢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王昭君的同情,表达了皇帝的残忍。他还在诗歌《寄沧州李尚书》“青冢骄回鹘,萧关陷叶蕃。何时霖岁旱,早晚雪邦冤。迢递瞻旌纛,浮阳寄咏言。”两篇诗歌都通过对环境景物的萧瑟描写,表达内心的凄苦。他认为王昭君心里是凄苦的,是不幸的。
黄滔的《塞上》说:“如何汉天子,青冢杳含情。”该诗同样展示出了匈奴处的荒凉萧瑟景象,表达了昭君生活环境的凄苦,展示出了昭君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昭君的同情。
毛文锡的《甘州遍》:“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该诗歌也是通过对匈奴之地的萧瑟景象进行渲染,衬托出王昭君内心的凄苦。
秦韬玉在《塞下》里写道:“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这是一首边塞诗,同样展示出当年匈奴处的景象,表达出一种荒凉之意。从侧面表达出对昭君凄苦的身世的同情。
王贞白的《送韩从事归本道》说:“马渴黄河冻,雁回青冢春。到蕃唯促战,应不肯和亲。”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和亲采取的是抵制的态度,表达对昭君出塞和亲的不看好。
李贺写的著名的《塞下曲》里面说:“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箕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同样,李贺通过对青冢的描写,表达出一种凄凉的感情,对王昭君的同情溢于言表。
唐朝的文学家王涣在他的《明妃》里写道:“梦里分明入汉宫,觉来灯背锦屏空。紫台月落关山晓,肠断君恩信画工。”其中的大意是:明明梦里进入了汉朝的后宫,可是醒来之后灯后的锦屏都已经没有了。紫台的月亮已经落了,关山的早晨到来了,肝肠寸断恩情已绝,就是因为皇上相信了画工毛延寿。很显然,王涣认为王昭君出塞也是一场悲剧,都是由于画工导致的。
唐代诗人徐夤也创作了诗歌《明妃》,诗中说道:“不用牵心恨画工,帝家无策及边戎。香魂若得升明月,夜夜还应照汉宫。”在诗里,徐夤建议王昭君不用记恨画工,也没有指责皇帝的昏庸,只希望自己死后能香魂还故里。不管昭君离开家乡,不得回到家乡的这个结局是谁引起的,诗人都对昭君的遭遇表以深切的同情。在徐夤的眼里,昭君出塞其实还是一个悲剧,但是给汉朝带来了好处的。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也对昭君出塞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的诗《王昭君》里,他说:“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王昭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乡,便叮嘱来使说,如果皇帝问起她的美貌,一定要说还跟当年在汉宫一样。白居易通过王昭君的思乡盼归之情,从侧面揭发了当时统治者的无情。
储光羲的四首《明妃曲》也表达了他对王昭君的同情,通过对王昭君在匈奴之地的生活状态,极力描绘出昭君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孤寂不堪的心情。四首诗分别是这样写的:“西行陇上泣胡天,南向云中指渭川。”“胡王知妾不胜悲,乐府皆传汉国辞。”“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殿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若为别得横桥路,莫隐宫中玉树花。”
苏郁的《咏和亲》也表达出了对王昭君出使边塞的而不得归的悲惨生平的同情,诗里写道:“关月夜悬青冢镜,寒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王昭君最终抑郁死在匈奴境内,无法再回到故乡。这样的悲惨遭遇,展示了诗人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他的“昭君怨”。
崔国辅在诗歌《王昭君》里说道:“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诗人展示出了王昭君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画师的怨恨,是一首典型的“昭君怨”。
4.总结唐诗中“昭君怨”的原因
除此之外,当时的诗人很多都怀才不遇,因而借助“昭君怨”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怨恨与不满。当然了,他们作为男性,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昭君的心情,所以在他们的眼里,昭君出塞是一个悲剧,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
唐代时期,对匈奴的态度还是有偏见的。从唐诗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们会称呼匈奴为“胡”,虽然没有贬低的意思,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少数民族多多少少还是有有偏见的。创作这些诗歌的诗人大多数处于“安史之乱”之后的年代,对少数民族藩镇割据恨之入骨,因而对少数民族的怨恨也通过“昭君怨”展现出来。
然而,无论其他人怎么评判,王昭君是有着自己思想的。她主动要求和亲,跟单于感情很好,也育有共同的孩子。有自己的孩子围绕在身边,也是王昭君一生值得欣慰的事情了。虽然她后来不得已嫁给长子,但是她是否真正幸福,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了。
在唐代诗人的眼中,昭君是政治的牺牲品。然而,在昭君的眼里,也许会是另一种幸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江建高. 论古代昭君题材诗歌情感内涵的演变[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4)
[2] 王宝琴. 昭君形象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3] 陈思路. “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4] 吴河清. 论唐宋诗人的昭君诗[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5] 李小彤. 杜甫昭君诗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2)
[6] 殷康焕. 唐代昭君诗研究[D]. 兰州大学, 2008
[7] 朱才璩. 历代歌咏昭君诗对传统主题的接受与开拓[D]. 四川大学, 2006
[8] 春日迟迟. 凡夫俗子的昭君怨[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07(06)
[9] 张人和. 昭君出塞故事的演变[J]. 文学前沿, 2004(01)
[10] 林幹. 试论王昭君艺术形象的塑造[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