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先抑后扬的写法
中考作文一种很实用的结构方法是先抑后扬。
没有洼地,不显高山;没有浪谷,不见浪花。事物总是有着特定的结构,在结构中形成比较,在比较中使该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人们抓住了这一规律,运用于文章的写作,形成一种实用的写作方法,就叫“先抑后扬”。先抑后扬是写文章的技巧,也可以作为写作文的结构方法。
中考作文尤其不要忽略这种结构方法——可以形成结构,深化主题,去掉平直。
文如看山不喜平。大家都厌恶写作文平铺直叙、罗列、流水账,而要不平铺直叙、罗列、流水账,先抑后扬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所谓的先扬后抑就是“扬弃”,就是发扬与放弃的统一,是扔掉一些和留下一些的统一。想要发扬、放开,就要先控制、压抑,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开始的部分先控制压抑,蓄势待发,压抑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发扬放开、发扬。有点儿像生活中说话的“弯弯绕”,她本来是要说自己真正的主张,可是先兜圈子,绕弯子,最后才托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比如在作文中,题目是话题“理解”,素材是妈妈,标题是“理解妈妈”,文章开了头之后,先写妈妈如何不好不好,唠叨的妈妈;狠心的妈妈,多管闲事的妈妈,到了文章的后半部分或者结尾时,才抖包袱,(在某种情境下)一改原来的印象,原来妈妈是个好妈妈,加深了感情,增进了理解。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开笔却贬抑它,批评它。
下面看一个例文:
构建心灵空间
作文讲习所初三学生崔宇晗写于2009.10.3
读书像喝水,有的书是白开水,虽然淡而无味,确是生命的必需品;有的书像茶,平淡中有迷人的芬芳;有的书像酒,读后让人热血沸腾,力量倍增;有的书像咖啡,让人回味无穷,品味不尽……
小时候看到哥哥、姐姐有自己的书房,书房里有各式各样的书,有的很朴素,有的很华丽,有的很高雅,有的……那时非常羡慕,不知是羡慕哥哥、姐姐,还是羡慕那些书。常常想,等长大了,我也要有一个书房,书房里要有好多好多的书。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喜欢上了读书,每次只要一读书,我就能坐一下午。但是我仍然没有书房,也没有那么多的书。
现在,我长大了,读书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就像抽烟一样上了瘾,也读了许多书。之后才渐渐懂得,读书不在于读的多,而在于读的深,读书不应该只看表面的内容,应该去思考,去感受文章透射到我们心灵的那一束束阳光。
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读书不在于书的包装多么精美,不在于书的多少,也不在于是否拥有自己的书房,而在于对书的感悟与理解。也许有一个温馨的书房,窗外有连绵不断的山峦,有清澈见底的小溪,会使自己心情格外幽静,但这种幽静能带给我们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有专注于读书,用自己的灵魂与书交流,才能使我们有所收获。
罗曼.罗兰曾说过“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灵的单间”。显然,罗曼.罗兰这个“心灵的空间”指的便是由书籍的营养美化出来的精神领地。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索绕,余韵绕梁,香气袅袅,使我不能忘却。因为在我看来“心灵的空间”有着深深的涵义,那就是心灵之书。我想,只有将书放在心中,才能做到书中有我,我中有书,书我合一,让书给人一种心灵的广袤与宏大,使原先渺小的我多一份从容和深厚,让书擦亮我心灵的窗口,由此透射进耀眼的阳光,心灵空间不再潮湿、隐晦、晦涩。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用读书筑造一个“心灵的空间”,这也许已经成了我的夙愿。
这篇文章就是先抑后扬的写法,文章写的是对待读书的情感和态度,但是并没有平铺直叙(平铺直叙也写不成这篇文章),而是先说自己小时候以为有书房、有很多漂亮的书摆在那里,这就是抑,之后长大了才明白读书不是那么回事,不是装潢门面摆样子,而是真正地读书,要走进书的世界,走进书的灵魂,由此建立起自己的心灵的单间。这篇文章就是关于读书的“心灵路程”。
今天,我们再写一篇心灵路程。命题如下:
2009年遵义市中考作文题目,命题作文:我读懂了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