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类纪录片的新招式

(2005-08-12 01:21:0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可以说,自然类纪录片几乎和电影同时诞生。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如今的自然类纪录片已经成了一项非常成熟的产业。为了继续维持稳定的观众群,在和同类节目以及不断涌现的其他节目的竞争中生存,自然类纪录片的制作者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提高节目质量,吸引观众。
从近年来此类纪录片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当代此类纪录片主要有下面几个趋势:
一 高科技的拍摄手法
自然类纪录片的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抓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注定个个都是技术狂人。往往最先进的摄影器材一出现,总是自然类纪录片的摄影师先尝鲜。为了拍摄狮子在夜间捕食,他们用上了红外摄影机;为了拍摄鸭嘴兽洞中育仔,他们用上了内窥视镜;为了拍摄海底奇观,他们用上了潜水机器人。因为先进摄影技术的运用,人们可以和鸟一起飞行,看到充满荧屏或银幕的巨大昆虫,参加千万条蛇举办的“淫乱Party”。为了收到与众不同的收视效果,制作者们想出了很多特种拍摄方法。在BBC的《植物私生活》中,拍摄者们利用炉火纯清的逐格拍摄手法让我们看到牵牛花像牛仔一样“抛出”须蔓,看到大王花像怪兽一样张开“大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刻板印象;早在《黑客帝国》上映一年前,BBC的《人类生命历程》中就已经大量出现360度旋转的“子弹时间”了,后来和探索频道合作的《动物超能力》更是把这种技术运用到了极致——要知道,这回的演员不是基努·里维斯,而是青蛙、鼯鼠和鱼,拍摄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 电脑特技的广泛运用
自然类纪录片很早就开始运用电脑抠像的技术完成昆虫在环境中飞行等特技制作,而在BBC电视台的《动物奥运会》中,大量运用的抠像技术把从蝇蛆、鲑鱼到金雕、大象的各种动物“搬运”到一个体育场进行体育比赛,让人叹为观止。而电脑三维技术运用得更为广泛,开始时这种技术被BBC用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植物私生活》中表现叶片内部结构,后来BBC又在世纪之交的《飞禽传》和《哺乳动物传》中用它制作古生物复愿图像。而到了21世纪初,BBC推出以电脑动画为主角的《和恐龙同行》、《和巨兽同行》、《海怪》等系列片,将古生物活灵活现地承现在观众面前。而探索频道走得更远,利用电脑动画技术推出幻想未来生物世界的《未来狂想曲》和幻想外星生物的《异形星球》,用光怪陆离,然而却有科学依据的生物来普及达尔文主义的精髓。
三 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
在开始的时候,自然类纪录片习惯比较冷硬地介绍科学知识,而后来在其中逐渐注入了温暖的“人味儿”——由富有亲和力的主持人来向观众讲述关于动物的知识。在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是英国的大卫·阿坦伯罗(David Attenborough)爵士,这位从事了五十多年自然类纪录片制作的老人语气温和,然而其中透出的博学让人肃然起敬。阿坦伯罗总是亲自到自然中为观众讲解,在讲述自然事物的奥秘时,他的眼中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体现出极度的热爱。阿坦伯格实地解说的风格影响了很多节目,“探索”旗下的“动物行星”频道的《猎鳄者》节目也请到生物学家伊尔文夫妇在生物栖息地主持节目,和阿坦伯格的英国绅士风度不同,伊尔文夫妇更有美国式的粗犷作风。
四 强调故事性
对于一般人来说,“听故事”可能比“学知识”更有吸引力。现在越来越多的自然类纪录片放弃了散文式的结构手法,改用小说式的手法讲述生物的故事。《帝企鹅之旅》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BBC电视台的《和恐龙同行》在每集中也讲述关于一只恐龙的故事,顺便交待了当时当地的生态环境。
五 节目年轻化
为了适应年轻观众的需要,各个频道制作的节目普遍有了年轻化的趋向,节奏普遍加快,配乐从古典音乐改为以摇滚和流行音乐为主,形式也更加新颖生动,比如BBC电视台的《人类面孔》系列片,请来了英国喜剧演员约翰·克里斯和当红女星伊丽莎白·赫利担任主持,两人你言我语的主持就像一档脱口秀节目,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可视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